百科经验 > 百态 > 正文

​“蛙跳战术”解析-麦克阿瑟得意之作

2025-11-04 11:46 来源:网络 点击:

“蛙跳战术”解析-麦克阿瑟得意之作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这是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1951年被美国总统杜鲁门解职并返回美国后发表的告别演说。朝鲜战场失意的麦克阿瑟其实也有风光之时,战术指挥极为出色,”蛙跳战术“便是麦克阿瑟的得意之作。

1943年的太平洋战争陷入了拉锯状态,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开始反攻,日军则负隅顽抗。南太平洋上岛屿星罗棋布,双方逐岛争夺,战争异常艰难。原本美军与日军逐岛角逐拼杀,日军有备无患,以逸待劳。譬如 A, B,C ,D , E岛由东向西,美军攻下A 岛,按顺序进攻 B岛。如此日军在 A岛丢失之前,B 岛日军严阵以待,且日军的军需补给不受影响。美军的两大名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脑海里产生了改逐岛进攻的办法为“蛙式越岛”进攻,像青蛙跳跃前进一样,不按 ABCDE这样的常规"有序"进攻,而是攻下 A岛之后,不攻B 岛,偏去攻B 岛以外的其它岛,如D岛。而日军在 B岛设防,美军出日军意料攻下 D岛,补给线便也被打断。

从新几内亚战役开始到1944年的7月底结束,近13个月的时间里,美澳联军避实击虚,推进1800公里,将日军分裂切开,并且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在小范围内将日军孤立起来,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加以逐个击破歼灭。联军得以直逼菲律宾的棉兰老岛。

日军只好在没有后援补给的情况下和美澳联军作战。而澳军采用了非常有效的“占地方”战术,依靠美国支援的火炮帮助,占领一切没有人的地方。

“跳蛙”战术是在丛林里艰苦的作战环境下天才般的创新,突破了战争双方“楚河”“汉界”界限分明的角逐,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仅用半年多时间即突破了日军的内防圈,为美军在太平洋上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70多年后的现在,丛林作战的魔影在世界各地仍显现着,多地目前仍存在着小规模的丛林军事冲突。这就说明丛林环境下的作战问题绝对不能回避,而且需要引起重视。

此外,虽然“跳蛙”战术发挥着巨大的魔力,丛林作战依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在丛林作战中,地形复杂,坡陡谷深,草深林密,天气多变,多雨多雾,如何实施机动和接近敌人?

丛林战中,树林、草丛茂密,自然洞穴、石缝多,敌人潜藏于草丛、树林、石缝、洞穴之中,如何发现和歼灭敌人?

在丛林地,居民稀少,道路狭窄、陡峭,遍地泥泞和沼泽,到处伏兵,如何进行后勤补给?

层层密林,毒虫和病菌滋生繁殖,疫源地广,疾病流行严重,部队发病率高,非战斗减员突出,如何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二战之后,“蛙跳战术”又有了新的发展。1971年2月,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600余架直升机,运载3个旅(团)的兵力,以蛙跳方式逐步向前推进,先后在10个高地成功实施机降,开创了直升机实施大规模蛙跳作战的先例。在1982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军采取蛙跳战术,成功地避开了阿根廷军队的重点防守地段,逐次夺取了岛上的战术要点。1991年2月,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第101空中突击师从“前进基地”跳至“前方作战基地”再跳至“作战区域”,经2次跳跃,前进数百千米,切断了伊拉克军队地面部队退路,大大加快了战争进程。实施蛙跳战术,须根据任务、敌情、地形和武器装备性能,正确确定兵力规模,科学编组,灵活选择起降地域,合理控制蛙跳距离;周密侦察、选准目标,把握时机、快速机动,猛烈突击、协调配合;视行动规模采取一点集中跳跃、一点多波次跳跃、多点同时跳跃和多点逐次跳跃等方式,隐蔽机动,突然实施。基本方法:根据总的作战意图和担负的作战任务,利用直升机运载突击部队、分队,在其他军种、兵种的密切配合下,对敌方纵深要点实施超越攻击;完成当前任务后,按预定作战计划,机动至下一个要点,组织第二次突击;依次跳跃式攻击,直至达成作战目的。达成作战目的后,迅速退出战斗或转换作战行动。随着信息技术、直升机技术及机载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陆军航空兵的空中机动力、突击力将不断增强,蛙跳战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将成为陆军航空兵作战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