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娱乐 > 正文

​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擅演名门小姐,与导演丈夫伉俪情深

2025-10-24 22:10 来源:网络 点击:

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擅演名门小姐,与导演丈夫伉俪情深

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方便您能有更好的阅读观感,也便于您参与后续的互动交流。

她是《碧玉簪》中的李秀英。

她是《祥林嫂》中的青年祥林嫂。

她是《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她是《汉文皇后》中的窦皇后。

她是《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

她就是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

金采风一生致力于越剧表演,与丈夫黄沙伉俪情深,在丈夫去世后更是写下“我与黄沙共此生”的文字。

2022年终如愿追随丈夫而去,但她的作品也永远的留在了人们心中。

传承

2006年在纪念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杭州越剧二团建团56周年的座谈会上,金采风说:“青年就是未来,希望越剧界年轻的花儿越开越鲜艳,越开越灿烂,但要做到这三点,既要自身努力、干一行爱一行,还要坚定不移,同时也要有浇花人,这样花儿才能培育得好。越剧要出名、出戏、出明星,这样越剧才有发展,声誉才会越高。

而金采风能有这样的感慨跟自身的经历分不开。

金采风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生于上海。

从小金采风嗓音就婉转动听,邻居都夸她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动听。

那时候的金采风也不懂什么意思,只知道大家是夸奖她。

第一次接触戏剧是金采风的爷爷带她去听戏,当她看到舞台上的人穿着奇形怪状,但却唱着婉转动听的戏剧时,她才第一次明白这是戏剧,也明白了大家夸她嗓音的真谛所在,从那时起,金采风心中就有了戏剧梦。

1946,金采风考入袁雪芬的雪声剧团训练班,她是唱小生的。

那时候学唱戏,全靠一带一学习,没有教材,没有模版,全靠学员自己去模仿领悟。

新进团的学院就跟着老演员跑龙套,老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什么动作,什么时段该是什么表情,你都要一点一滴的记清楚,然后到台下自己勤加练习。

刚开始学戏的学员最是辛苦,没有钱也没有登台的机会,这也导致了跟金采风同期的学员纷纷中途离场。

大概是中国人的从众心理,金采风也打起了退堂鼓,看着大家离开,她也去找了袁雪芬老师辞行。

金采风向袁雪芬说明来意后,老师并没有回复她,而是过了两三天才来找金采风:“采风啊,你既然来了,已经学了这么多日子,丢掉也可惜,就不要离开继续学习吧,你没有发现吗?其实你并不想离开,你虽然辞行了,虽说我没有回应你,但你假如真的想离开,是不需要等我回复的,你的心底其实是爱这一行的,你底子不错,继续学习吧。”

袁雪芬老师真诚的话语打动了金采风,也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于是她废寝忘食的投入到戏剧的学习当中。

苦心人天不负,金采风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金采风学成后得到了一个去电台唱戏的机会。

那时候,有人给电台编排了一个节目《戏迷传》,这个节目的特点就是演员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八个流派的唱腔。

这个八个流派分别是范派、袁派、傅派、老生徐派等等。

一个演员想要学成一派就已经很难了,更何况要对八派都能擅长,这算上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节目。

而金采风的唱腔婉转华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咬字清晰,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很有音乐性。

在这档节目上,金采风凭借独特的嗓音跟自己对唱腔人物的理解,最终在一小时内完成挑战,让她在戏剧界崭露头角。

小有名气后,金采风到东山越艺社挂牌。

1948年在东山越艺社演出《王魁负桂英》时,傅全香突然嗓音失声,临时由金采风顶上,这是她真正意义上在舞台上扮演主角。

也是这次演出,让观众认识了金采风,之后的金采风在戏剧上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名门小姐

金采风在唱腔上继承了袁雪芬,并在不断实践的路上,吸收了施银花傅全香的音腔成分,同时也吸收了范瑞娟唱腔的醇厚,集各家精华所长,高雅得体,自成一格,有“金派”之称。

金采风擅演大家闺秀,唱腔婉转回荡,吐字清晰、运气自然、运腔婉转流畅、刚柔并济,加上她自身独特的气质,把名门小姐饰演的活龙活现,每一个女性人物虽然性格迥异,但经她的演绎,就散发了人物魅力。

1950年,金采风和丁赛君合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深受观众好评,金采风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

1952年出演《桑园防妻》,在第一届去昂戏剧观摩演出上获得表演三等奖。

1954年主演《盘夫索夫》获得表演一等奖,戏中“官人好比天上月”这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原来的唱腔处理的简单朴实,而金采风将原来的四工腔中板发展为四工腔慢中板,增加了唱腔的抒情性。

唱腔的主体部分主要吸收施银花的唱腔,但在四工腔中揉进了婉转的润腔因素,显得更细腻优美,如果与施银花的这一段相比较,就会发现金采风的唱显得更细致、精美、感情色彩浓郁。

之后她又出演《碧玉簪》让金采风名声大噪。

《碧玉簪》是越剧骨子老戏,其中“三盖衣”是核心唱段,这段长达70句的大型唱段,生动刻画了李秀英善良的性格,金采风的艺术感染力。

同年,金采风出演《彩楼记》。

1962年在《红楼梦》中,再次成功塑造了嚣张跋扈的王熙凤一角色。

之后《祥林嫂》、《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汉文皇后》、《西厢记》等一众好作品接踵而来。

金采风,穿梭在各个名门小姐间,饰演着她们的悲欢人生,也为观众留下一个个精彩的戏剧人物。

周总理钦点崔莺莺

建国初期,有一次蒙古国总理到上海访问,点名要看上海越剧院的《西厢记》。

可作为主演的袁雪芬老师不在上海,她外出参加其他活动了。

越剧院的领导赶紧给中央汇报,说演不了这出戏,主演不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越剧院领导以为这样汇报,中央应该放弃了,没想到周总理竟然亲自下了指示:“你们越剧院有个金采风,我看过她两场戏,表演的很不错,你们可以让她来演崔莺莺。”

于是,在周总理的钦点下,金采风版的《西厢记》很快出炉了。

那时候,金采风还是保持了袁雪芬老师的唱腔,但她另外融入自己的嗓音特色,赋予了唱腔另一种艺术,被行家们称之为“袁腔金唱”,这也能看出流派传承和衍化的轨迹。

也是从那时候起,金采风受到周总理的鼓舞,她暗下决定,一定要刻苦训练,在越剧上所建树。

而《碧玉簪》的出世,也证明了金采风不俗的实力,也成就了流传至今的越剧金平派艺术。

成名后的金采风也是演出不断,甚至代表中国到德国、苏联、越南、朝鲜、美国演出。

金采风成为那个年代响当当的越剧流派,她的戏剧至少有八部被拍成电影。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祥林嫂》中的青年祥林嫂、《彩楼记》中的刘月娥、《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汉文皇后》中的窦皇后、《庵堂认母》中的王志贞、《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等,都被拍成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金采风的艺术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甚至获得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可见金采风的艺术水平之高。

我与黄沙共此生

金采风在戏剧中演技了各个名门小姐的爱恨情仇,在现实中她却有一位志同道合、共度此生的挚爱之人。

他就是黄沙。

他是著名的越剧理论家、艺术家、导演。

在《中国越剧大典》上,黄沙的名字在上面举足轻重。

如果说金采风的越剧能自称一派,除了跟她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有一定关系外,金采风的成名也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她的丈夫黄沙

金采风能成为东山“三鼎甲”的第一出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黄沙导演的,《西厢记》、《碧玉簪》、《彩楼记》、《盘夫索夫》、《三月春湖》等全部是黄沙导演的。

黄沙是一个业余戏剧爱好者,曾组织业余话剧团演出过《沉渊》、《四姐妹》等反响不错的剧目。

解放后,他参加了云华越剧团任导演,正式走上了从事越剧艺术之路,他对越剧的痴迷,从他拍摄的作品不难看出他的能力。

黄沙欣赏金采风在越剧上的唱功和对越剧的执着,而金采风也欣赏黄沙对越剧拍摄手法的独特,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越剧的发展,长时间的接触,让两人日久生情,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两人更是相得益彰,在越剧的道路上相互成就,相互成长。

然而天妒英才。

1988年,年仅69岁的黄沙因病去世。

当时金采风痛不欲生,后来在越剧跟徒弟的陪伴下,用了两年时间才走出逝夫之痛。

每当午夜梦回,金采风还会想念丈夫黄沙,于是金采风夫妻二人的自传书籍《越剧黄金》副标题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我与黄沙共此生”的文字。

此后金采风的人生就与越剧为伴,就像她在越剧百年上说的那样,越剧需要传承,需要有更多新鲜的花,也需要有浇水的人。

金采风后期教育了无数的越剧弟子,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流派传人

谢群英,杭州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

黄美菊,嵊州市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

樊婷婷,上海越剧院。

史燕彬,上海越剧院。

董美华,上海越剧院。

张明惠,浙江越剧院。

张杭英,海宁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应国英,上海越剧院。

裘锦媛,浙江越剧院等。

结语

金采风一生致力于越剧,年迈后不仅指导学生,更是身体力行的为越剧的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009年,79岁的金采风携赵志刚、张国华粉墨登场,再次饰演《汉文皇后》选段,虽然嗓音大不如前,但她还是愿意为观众奉献自己的力量。

尽管金采风在越剧的表演上已经达到了天花板,但她还是对自己不满意,在《红楼梦》首演50年的特别节目上,金采风老师说:“我不是科班出身,功底没那么扎实,所以王熙凤的角色饰演的还不是那么成功!”

这样一个低调有才的金采风老师让人不喜欢都不行。

2022年1月10日,金采风老师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2岁,在大家悲痛之余,大家都相信金采风老师是去找他挚爱的丈夫黄沙去了。

金采风老师的形象,通过她塑造的各种人物,永远的留在了戏迷心中,致敬金采风老师,致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