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娱乐 > 正文

​2011年本·拉登最后时刻,与第5位妻子同床,死前大喊:不要开灯!

2025-10-12 21:10 来源:网络 点击:

2011年本·拉登最后时刻,与第5位妻子同床,死前大喊:不要开灯!

2011年5月1日凌晨1点,巴基斯坦亚伯特巴德一栋三层别墅内,一声"不要开灯",划破了深夜的宁静。

这是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生命中最后的声音。

十年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伊斯兰圣战士就躲藏在这里,与第5位妻子阿玛尔共享床榻。

然而,美军突击队的闯入打破了这份平静。枪声响起,鲜血流淌,昔日的恐怖魔头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

沙特富商之子 信仰极端教义

奥萨马·本·拉登,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沙特阿拉伯利雅得。

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大亨,坐拥数十亿美元的财富。

作为拉登家族众多子女中的一员,奥萨马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尽管物质生活无比富足,但年少的奥萨马并未因此而满足。他笃信伊斯兰教,尤其推崇逊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一种极端保守的原教旨主义分支。

在他眼中,那些不严格遵守教义的人都是异端,他会毫不留情地当面指责对方的"背叛"。

除了宗教,奥萨马在学校期间还培养了柔道、足球等多项爱好,甚至在家族企业中担任工程师一职。

看似多才多艺的他,骨子里却隐藏着偏执狂热的因子。

富裕的家境让奥萨马得以迎娶数位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沙特王子的女儿,两人在1974年结为连理。

此后,奥萨马又陆续娶了多位女子,其中不乏自己的表亲。多位妻子为他生下了十几个孩子,拉登家族可谓是人丁兴旺。

拉登有五位妻子,其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他的最年轻妻子阿迈勒。这位也门少女是在父亲的安排下与拉登结合的,两家人因为共同的极端宗教信仰而结为亲家。

阿迈勒成为了拉登最宠爱的伴侣,他们的婚姻看似是两个信念相交融的产物。

表面上,奥萨马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出身豪门、事业有成、妻妾成群。

然而,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位富二代的人生轨迹。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无数伊斯兰国家的青年志愿前往阿富汗,投身反抗苏联入侵的游击队。奥萨马也不例外。

凭借其过人的组织能力,奥萨马迅速在阿富汗游击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支游击队的头目。

1986年,他曾亲自设计了一次伏击,重创了苏军的一个师。这次胜利让他在伊斯兰世界名声大噪,被誉为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

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奥萨马的头脑。他开始梦想建立一个泛伊斯兰国家,将世界上所有的穆斯林团结在自己的麾下。

为此,他利用在反苏战争中积累的财富和人脉,成立了一个名为"基地"的组织。

"基地"的目标,是将世界上所有的伊斯兰国家从西方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最终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伊斯兰帝国。

本·拉登的理想看似宏伟,实则充满了极端和偏执。他痴迷于通过暴力和恐怖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为他日后成为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埋下了伏笔。

美国反苏英雄 变身恐怖头目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为了应对伊拉克的入侵,沙特政府允许美军进驻沙特。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身为沙特人的拉登。他公开谴责沙特王室"出卖了伊斯兰",号召穆斯林驱逐美国人。

面对拉登的指责,沙特政府予以激烈回应。

1994年,已成为"麻烦制造者"的拉登被驱逐出境。从此,他与家乡彻底决裂。

愤怒和不甘让拉登将矛头完全指向了美国。昔日的反苏英雄,摇身一变成为了反美恐怖组织的头目。

90年代起,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开始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

从索马里到肯尼亚,从也门到沙特,美国的使领馆、军事基地、军舰相继遭到袭击。

1998年,"基地"炸毁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美国大使馆,导致224人死亡。

恐怖袭击造成的平民伤亡,让拉登彻底从"自由斗士"变成了"恐怖分子"。

曾经支持他的美国,如今则将他列为了头号公敌。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在拉登和美国之间拉开了帷幕。

艰难躲避追捕 隐居生活落寞

2001年9月11日,在本·拉登的策划下,"基地"组织对美国本土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

来自沙特和也门的19名劫机者,劫持4架民航客机,撞向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和五角大楼等目标。

这场骇人听闻的恐怖行动,夺走了2977条无辜生命,震惊了全世界。

美国迅速做出反应。2001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发动军事打击,因为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庇护。

塔利班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很快垮台,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全面展开。

面对穷追不舍的美军,拉登不得不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

他辗转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躲避无人机、战斗机和特种部队的搜捕。尽管美军动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但拉登依然像一个幽灵般成功躲避。

为了彻底切断外界对自己行踪的追踪,拉登极度谨慎。他很少使用现代通讯设备,转而依靠人工书写的纸质信件进行联络。

为了防止美军的拦截,这些信件往往要经过多个中转站才能送达。

2005年,拉登辗转来到了巴基斯坦城市阿伯塔巴德。在这里,他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大宅中安顿下来。

这座三层高的建筑外表平平无奇,但内部却装修豪华,游泳池、花园一应俱全。高大的围墙阻断了外人的视线,让这里成为了拉登躲避追捕的理想庇护所。

然而,房子再大,毕竟不如天地广阔。长期的躲藏生活,让习惯了在战场驰骋的拉登倍感压抑。他渐渐变得愈发孤僻,很少走出房门。偶尔外出,也要全副武装,随时提防美军的突袭。

尽管处境艰难,拉登仍然试图继续领导"基地"组织。但是,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让他指挥行动愈发力不从心。

拉登只能通过手写信件向手下传达指示,然而这些信件往往要经过数月才能送达,时效性大打折扣。

"基地"组织的行动能力,开始逐渐下降。

除了行动受阻,拉登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长期紧张的生活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患上了肾脏疾病和心脏病。

由于难以获得及时治疗,拉登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曾经叱咤风云的恐怖组织头目,如今却因病痛而苦不堪言。

尽管困难重重,拉登依然不愿就此放弃。他仍在坚持酝酿新的恐怖行动计划,妄图以更大的暴力冲击来扭转颓势。他不知道,美国情报机构正在悄悄向他的藏身之处逼近。

躲藏在暗处的拉登,很快就将与他的死神不期而遇。

突袭行动展开 恐怖魔头伏诛

2011年4月,驻扎在阿富汗的美军情报人员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本土的特殊情报。

这份情报披露,他们一直在全力搜寻的头号目标本·拉登,很可能就藏匿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

消息传回美国后,引起了白宫高层的高度重视。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考虑到情报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奥巴马决定由海军海豹突击队对拉登的藏身处发动突袭。行动代号为"海王星之矛"

为了确保突袭成功,美军对拉登的藏身处展开了长达数月的秘密监视。无人机和卫星从天空俯瞰,各种监听设备也被安放在周围。

经过缜密侦察,一个三层楼的大宅进入了美军的视线。这座建筑戒备森严,与普通民宅相比要大得多。

更引人注目的是,宅内的生活垃圾从不出门,似乎主人有意掩人耳目。

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很可能就是恐怖头目拉登的藏身之所。

在掌握确切情报后,奥巴马总统下令海豹突击队发动突袭。

2011年5月2日,由25名海豹队员组成的突击小组,乘坐两架黑色鹰直升机,从阿富汗某基地起飞,直扑拉登的藏身处。

午夜时分,突击队员降落在宅院外,开始向内发起进攻。

激烈的交火很快在宅内展开。拉登的保镖拼死抵抗,但在训练有素的海豹突击队面前,他们的还击很快被压制下去。

交火中,3名保镖和1名女性丧生。突击队员继续向楼上推进,搜索拉登的踪迹。很快,他们在三楼的一个卧室内发现了拉登。

当时,拉登还和他的妻子阿迈勒住在一起,突击队员找到来到拉登房间的那一刻,阿迈勒出于本能的警觉,想要伸手去开灯。

拉登被妻子的举动惊醒,立刻意识到情况的异常。他紧张地叫喊:“不要开灯!”

但是阿迈勒的手已经触碰到了开关。房间内瞬间亮起,外面的黑暗被一束光线打破。

拉登见大势已去,伸手去够身旁的AK-47突击步枪,似乎要做最后的抵抗。

然而,他的动作还没完成,两名海豹队员的子弹就射穿了他的头部和胸膛。

恐怖头目应声倒地,黏稠的鲜血迅速在地板上蔓延开来。

这个叱咤风云数十年的恐怖分子魁首,结束了他的一生。

整个突袭行动只持续了40分钟。海豹突击队撤离时,带走了拉登的遗体以及大量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包括电脑、硬盘、文件等,为后续破获"基地"组织积累了大量关键情报。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向全世界宣布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在一次美军突袭行动中被击毙。

参考资料:

拉登走上恐怖主义历程:海湾战争成心理转折点. [2015-01-18].

《本·拉登毙命罩疑云 阴谋论四起》中央社. 2011年5月3日

新浪军事《美海豹突击队击杀拉登详细过程:死于M4枪口下》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