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末代豫亲王将王府15万卖美国人,改建时挖出40万财宝,讨要时遭拒

2025-08-15 04:56 来源:网络 点击:

末代豫亲王将王府15万卖美国人,改建时挖出40万财宝,讨要时遭拒

1916年,豫亲王府前站着一位茫然四顾的孩子。

这个孩子年仅七岁,是第九代十三位豫亲王——爱新觉罗·端镇。

母亲佟佳氏拉扯、催促着他赶紧离开。

就在刚才,佟佳氏把清朝近300年历史的豫亲王府,以15万的价格售卖给了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

年幼的端镇并不知道自己从小生活的府邸该值多少钱,但他知道有了这笔钱,母亲又可以锦衣玉食,他也可以继续过闲散王爷的好日子。

端镇抬头再回望了一眼豫亲王府,熟悉又陌生。

这是他从小生活的家,以后却再也不属于他。

年幼的他只是单纯地认为母亲拿府邸换了钱,他们又可以重新过上以前的日子。

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座繁华了300年的王府,难道最后仅剩15万的价值?长大后的端镇是否会为此承担代价?

一、盛世落幕,第九代十三位豫亲王现状窘迫

1911年,辛亥革命反帝反封的枪声打响。

这一年,端镇2岁。

其后不到一年,清朝最后一任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结束了满清长达268年的封建统治。

清王朝虽已落败,但根据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商定协议《清室优待条件》,在端镇4岁那年,他承袭了豫亲王的爵位。

他是个幸运的孩子,也是个不幸的孩子。

幸运的是,能够出生于王侯世家,不用受平头百姓生活的苦。

但不幸的是,他出生于清朝末期,并不能实质性地承接到先祖创下的荣光。

空有着豫亲王的称号,却没有半点钱、势。

在清朝末期的满洲贵族大多活得窝囊,毕竟清王朝已在历史的巨浪中落魄至极的时候,端镇就依靠着历代豫亲王的故事洗涤自我。

他们爱新觉罗氏是长在马背上的家族,男子无论老少皆骁勇善战。

而他的老祖宗多铎,就是素有“铁帽子王”之称的首位豫亲王,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

自小跟着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南征北战,为清军成功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被顺治皇帝册封为豫亲王。

1778年,乾隆皇帝以“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追封多铎次子,多尼为豫亲王。

允其后代子孙世袭罔替、永世流传。

于是,豫亲王这一爵位甚至保存到了大清王朝灭亡以后。

在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与满清顽固势力商议的《优待清室条件》中得以保留300年。

最终结束在爱新觉罗·端镇,这位清朝末期豫亲王身上。

他自出生起,就被迫卷入朝代的更迭。生活的困窘时刻蚕食着他。

他也想如父辈、祖先一般,骑上战马、披甲上阵。

奈何身世浮沉,从小被困于王府大宅之中,早已成了笼中的金丝雀,丧失了雄鹰翱翔的技能。

母亲佟佳氏告诉他:“你是豫亲王,生来就是来享受的。”

暂享于眼前的安逸,还是冲破笼子,振翅高飞呢?

年幼的端镇无奈,只能选择前者,辜负着先人的挣来的荣誉。

记忆中的第一次变卖家产,是7岁那年,随母亲一同卖掉了从小生活的府邸。

这一次变卖的金币,仅为家里庞大的开支维持了一段时间。

随后他逐渐长大,家里日益衰落,仆人们出走所剩无几,母亲佟佳氏也日益衰老,整个家庭的开支就砸在了他的头上。

他只能过一段时间,变卖一些东西,补贴家用。

有些是皇家赏赐的珍宝名器,有些是珠宝首饰,有些是文字名画.....

只要是值钱的东西,都没逃过变卖的命运。

包括豫亲王御赐的金印,承载着豫亲王世代传承的荣誉。

1948年,豫亲王端镇39岁。

离他们变卖王府已有32年之久。

在这32年的时间里,豫亲王府几百年屯攒的宝物已经被他变卖得所剩无几。

端镇拿着御赐金印思索了三天三夜,最终将金印放在了一个小木盒子里,走进了西交民巷的中央银行。

命运让他再次向现实低头。

当银行工作人员拿起垛子剁开御赐金印时,端镇好像听到了什么倒塌的声音。

封建清王朝的统治一去不返,豫亲王的专属荣誉也被剁开,被当做简单、平凡的赤金贩卖。

御赐金印,在宗室后裔眼中,这是王权的象征;在收藏家眼中,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在端镇的眼中,这只是能变成钱的赤金罢了。

世袭近300年的豫亲王权,终究抵不过几许钱币。

二、豫亲王府易主,财宝重见天日

端镇掂了掂手中用金印换来的钱币,还未回到府邸,便听到族中宗亲长辈们的嗟叹。

“要是当初早点能挖出老祖宗遗留的40万财宝,现在何至于此?”

“是呀!现在竟然把御赐金印都贩卖了,真是家门不幸啊!”

“如果当初不卖豫亲王府就好了,至少不至于白白流失40万,哎……”

端镇紧紧捏着手中的钱币,落寞地蹲坐府邸的阴暗角落,并未有任何言语。

年少时他也曾想过挣脱豫亲王头衔的囚锁,天高任鸟飞。

他有过梦想,挣扎着展翅,奈何生于末世,身陷泥藻,不可自拔。

每每深夜,无法入睡。

他便想着,若是当初母亲佟佳氏没有贱卖豫亲王府;若是老祖宗遗留的40万财富没有落入他人之手。

他现在的生活,是否会稍稍好过一点点?

但习惯了锦衣玉食的权贵们,又如何承担得起贫穷的压迫?

当他们失去依仗和经济来源,又不能由奢入俭,那就只能变着法的贱卖一起可以贱卖的东西。

豫亲王府的贱卖是迟早的事情,有没有老祖宗遗留的40万财富,结果都一样。

但在端镇心中,对于那40万财宝的流失始终怀着一丝不甘。

要知道,豫亲王府拥有着近300年的历史,理当潜藏着更丰厚的宝物,但直到变卖前佟佳氏与端镇都没发现它的秘密。

1916年,豫亲王府变卖给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美国人请中美专家设计,拆除王府所有建筑,打算修建一所医院。

这所医院,就是如今中西合璧的“北京协和医院”。

原本豫亲王府的变卖,在此就应当告一段落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足够让佟佳氏和端镇每每回忆起来都是撕心裂肺的痛。

40万财宝,尽藏于豫亲王府殿之下。

施工第一天,美国人便从王府第一大殿中挖掘出三大水缸金银财宝。

这些财宝粗略统计,大约市值40万银元。

端镇和佟佳氏要早知道王府藏有40万金银财宝,又何至于早早地变卖王府呢?

这是祖宗留下的财富,当然不能给美国人夺了去。

佟佳氏携着年幼的端镇再登王府,想要将财宝讨要回去。

但落入虎口的肉,又怎么有吐出来的道理?

更何况在当时那样的社会情况下,敌强我弱,只能任人宰割。

美国人仅仅花了15万银元,拆掉了拥有近300年历史的豫亲王府,霸占了40万豫亲王老祖宗留下的金银财宝。

对于豫亲王府潜藏的40万的财宝,老北京人口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原豫亲王多铎,给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获得了十分丰厚的奖赏。

太多的金银赏赐,以至于豫亲王府已经没地儿可以安放这么多财富。

故爱新觉罗·多铎在大殿地底设计了银窖,专门用来放置赏赐的金银财宝,日积月累逐渐积累了40万的财富。

他本想着反正置放在豫亲王府内,一来放在自己家里,肯定可以妥善安置好财宝;二来可以在后世子孙急需用钱时,用以补贴急用。

但却不想,豫亲王府后世子孙并没有走在这位老祖宗的计划内。

财宝在一代代豫亲王世袭的过程中,逐渐被后人遗忘,导致传位到了爱新觉罗·端镇时,就没人知道豫亲王府潜藏着40万财富。

谁也未曾想到,这座辉煌的府邸最终会被最后一位豫亲王贱卖给了外国人。

盛极一时的豫亲王府,最终沦为任他人宰割的肥肉。

相传,在豫亲王府被变卖到美国人手中,豫亲王府全体举家迁居时。

府中有位80岁高龄的心腹老仆人问道:“咱家王府卖了,咱府里埋的那个银窖挖出来没有?”

这个问题,直接问懵了当家主母佟佳氏。

没人告诉过她,这座王府中,还藏有银窖这件事情。

而且她们已经跟美国人签订好了协议合同,第二天就必须举家搬迁完成。

时间急迫,临时又听到这么重要的消息。

一时之间,豫亲王府的一众都忙慌了眼。

老仆人说他因小时候陪老王爷读书,见过有那么一张藏宝图,记载的正是豫亲王府中所有的财宝藏匿的地方。

但由于年代久远,他也记不清藏宝图记载的确切位置,只知道豫亲王府确实藏有老祖宗留下的巨额宝藏。

当晚,豫亲王府的所有仆人们,都彻夜未眠。

他们皆扛起可以利用的器具,在豫亲王府的各个角落奋战挖宝,一直到第二天的清晨。

十分遗憾,奈何找寻遍了所有可以想到的位置,他们都未能找寻到老祖宗遗留的宝藏。

在美国人的一再催促及高压驱赶下,豫亲王府一干老少不得不离开这座盛极一时的豫亲王府。

眼睁睁看着美国人将豫亲王府拆除殆尽。

最终豫亲王府老祖宗遗留下来的40万珠宝财富,在美国人的施工队伍中重见天日,但却永远不再属于豫亲王的后代。

端镇至今犹记得宗亲上门数落他们母子的场景。

母亲佟佳氏护着年幼的他,颤巍巍地跪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小声抽泣。

他的叔伯、叔父们则对着他们母子破口大骂。

说满清皇室的脸面都被他们给丢尽了,说他们以后怎么有脸去见列祖列宗,连自己的栖息之所都无法得以保全。

但端镇记得,当初这些宗亲的叔伯、叔父逼着他们母子给钱时,可不是这般说辞。

这些宗亲前辈,现在仅剩的威严也只有曾经所谓的皇室身份了。

抛却清王朝曾经赋予他们的权势与地位,现在的他们除了封建顽固的规矩,剩下的就是一身“穷讲究”了。

没办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覆巢之下无完卵。大清都已灭亡,更遑论他们这些曾经的大清皇族?

虽有《优待清室条件》协议在手,但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凌乱中,协议早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遗留下来的皇族贵胄空顶着一个身份头衔,没有了俸禄与收入,他们只能从变卖祖宗家产的皇族遗子,沦为一个与百姓无异普通人。

三、讨要无果,改建医院济世

豫亲王府后人,对美国人讨要豫亲王老祖宗遗留的宝藏无果。

随后,美国人将挖掘到的所有财富,全都投入到了北京协和医学校的建造中。

北京协和医院,始建于1921年,建立于旧时清王朝豫亲王府旧址。

美国人创办该医院的初心,便是为了传播西方医学,济世救人。

在《协医年刊》中,记录了协和医院初办时的情形:

“收买豫王府旧址,计面积六十余亩,建筑新屋十四座,外则画栋雕梁,玉栏碧瓦,集中华建筑术之大观,内则设备周密,器械精良,收集西医医学之精粹,聘请英、美、德、奥、加拿大、俄国、荷兰等国名医任教,施诊给药。”

在协和医学校开创之初,便设有5个部门,囊括200余职工。

民国有名的妇科专家林巧稚,就是早期毕业于协和医学校的学生。

从这一角度看来,端镇当初对于豫亲王府的售卖,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曾经的豫亲王府建立在满清攻克大明朝廷,用无数百姓、士兵的生命铸就起来的世袭功勋。

如今的协和医院建立在豫亲王府之上,用以疗愈民众的创伤,拯救鲜活的生命。

从历史文物价值方向而言,豫亲王府的拆除是对历史文物的重大损害。

但就医学人文方面而言,协和医学建立于民国时期的豫亲王府旧址之上,凭借着中西合璧的医疗设备与理念,逐渐壮大,发展至今。

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

1960年,一位满身风霜的中年人,茫然立于北京协和医院前。

这位中年人正是满清末世最后一代豫亲王,爱新觉罗·端镇。

在51年前,他的母亲佟佳氏带着他离开了这里,迁入王府大街路西一处私宅。

如今再次站在豫亲王府遗址跟前,旧时的王府与现在的北京协和医院,在端镇眼前重合在一起。

他的眼神有些恍惚,好像看到了王府大门打开,听到了旧时贴身小厮、丫鬟们齐声恭迎他回家的声音。

他抬脚走进去,协和医院内是来去匆匆的医生、护士,就像50年前,豫亲王府迎客时的仆人、小厮。

旧时豫亲王府的光景与现如今的协和医院的场景无限叠加,最终他的眼神停留在了医院急诊室的门前。

一抹殷红的血迹将他的思绪拉回现实。

他抹了抹眼角,并未有一丝泪光。

是了,又有何悲伤可言?

他本就生于乱世,皇亲贵胄的身份并未给他带来丝毫优越,从他出生开始,他就活在无限的压迫与世俗的折磨中。

如今豫亲王府也已“改头换面”,成为利国利民的场所。

那王府曾经的辉煌与岁月,又有什么可留恋呢?

端镇嘴角勾起一抹浅笑,这一次他终是放下了心中的嗔念,所有过往,皆付一抹笑意中。

1962年,满清末世最后一位豫亲王告别了他苍白的一生,享年53岁。

历史的洪流不偏不倚,没有谁能抵挡得了时代进步的脚步,不论是盛极一时的王府,抑或是曾经繁荣兴盛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