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国际不再恐同日

2025-09-21 03:56 来源:网络 点击:

国际不再恐同日

研究者去做了一项研究:用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的‍‍双胞胎的来进行研究。信息结果显示是:在女性当中有48%的同卵双生的双胞胎都是女同性恋,‍‍而双受精卵双胞胎只有16%,‍‍在男性当中有52%的单受精卵双胞胎(同卵双生)都是男同性恋,而异卵双生的‍‍只有22%是男同性恋

实验我们说明一件事情,尽管单受精卵双胞胎(同卵双生)比双精卵双胞胎(异卵双生)的养育环境可能更相似,但是这种形式向我们说明“性取向”由遗传决定,‍‍更多的是由生物性因素所决定的,也就是基因所决定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物界的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绝不仅仅只有同性和异性这两种模式。人作为哺乳动物中的一员,在这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性取向成为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是在人类发展史的晚期才出现的,过去的人类社会是没有这样的分类标准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综合了大量研究文献后指出,无论是遗传、荷尔蒙、神经发育、社会变化和文化因素等等都不能完全解释同性恋的发生,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因人而异,甚至和时代都有很大的关系。

心理专家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 咨询进行改善。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 坚决地自我否定。

一小部分人,是因为后天原因才变成了“同性恋”,例如儿时遭受过侵犯、或是恋母恋父情结、与异性交往失败等等。

都有可能导致性取向的变化。

所以对于每一个“同性恋”朋友们,我总觉得我不应该带有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他(她)们,因为很有可能,他们经历过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我们又有什么立场,再一次去伤害他们呢?

并不是说非常支持同性恋。

因为看过很多的报道,“同妻”就是一件让非常让人反感的事,还有那些把同性恋“腐化”的,确实让我生不起好感。

很多年前,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曾经做过一档关注同妻、同夫的节目。

其中有一个女性,她丈夫对她冷暴力了一辈子,她到老都是处女,而他还觉得他自己很委屈。

节目中说,在中国3000万同性恋当中,80%以上的同性恋都会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选择结婚。

而根据一些学术调查发现,中国大概有1200万男同性恋迫于压力娶了异性恋的女子,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有1200万的异性恋女子成为了同妻,而在这1200万的异性恋同妻当中有30%的同妻成为了丈夫释放压力的出口,饱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暴力的摧残。

这只是一串数字,但如果你想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一个浸透了泪水和痛苦的故事,就会觉得后背发凉。

有时候,我会觉得“同妻”比丈夫出轨的妻子更可怜。

可怜的原因,在于她们自始至终没有被爱过。

从一开始,她就是待屠宰的羔羊。

她们被骗入一场婚姻,以为要奔赴一场幸福,岂料奔赴的只是一场痛苦。

结婚对她们而言,就是等于守活寡,从身体到灵魂。

她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没法说出自己的委屈。

“善意第三人”的心理调适

此“善意第三人”并非民法层面上的对象,而是指 一些在与同性恋者交往或处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异性,他(她)们往往是同性恋者迫于家人和社会的压力所选择的对象。当这些不知情的第三人知道自己的恋人或 伴侣喜欢同性,被背叛、被利用的想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这些“善意第三人”缓解和消除由于这类问题而面临的抑郁、愤怒、烦躁、焦虑、失眠等问题。

因为爱情这么好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局限在男女之间。

只能说,我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大家可以不支持,不赞同、不理解,这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这本身就是我们各自的权利和喜好。

就像有人喜欢喝可乐,有人讨厌喝可乐。

没有什么对不对,也没有谁比谁奇怪,只不过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最舒服的选择罢了。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取向,就是心之所向。

所有忠诚且不伤人的爱情,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每个人,包括同性恋者,都有权利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社会应该对这类人多一点尊重、宽容和理解,少一点歧视和怨怼,甚至连法律,都应该要允许这类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讨厌甚至恐惧和自己长相迥异的人是多年进化留给人类的一项本能,但这绝不能成为种族歧视的借口。

一个成年人应该有选择自己恋爱模式的自由,这种自由和遗传什么的没有关系,无论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对于‍‍有同性恋憎恶的男生,比没有同性恋憎恶的男生,对于男性同性恋的色情录像带,反应显出了更强的性唤起。

对此,有一种解释认为,某些男性对于男同性恋的这种极度否认的态度‍‍,原因可能是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对其他男人有积极的性反应。弗洛伊德将这种防御机制称为“反向形成”(Formation Reaction),即当人们不接受某种冲动和欲望,便会站到它们的对立面去,来回避内心冲突和外界威胁。深柜恐同者会排斥同性恋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不断地逼迫他们直面真实的愿望。

我们往后推论一下,对某一个人和某一类人的极度厌恶,或许是因为你跟这类人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

治疗同性恋者的各类心理障碍

同性恋者往往不能顺利被家人和社会接受,因此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却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男同性恋群体中性病、艾滋病高发,因此有性病疑病症状和艾滋病疑病症状的同性恋者也不再少数。这些心理障碍症状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让孩子悦纳自己的性别

家庭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的第一个课堂,确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是为人父母必须承担的教育职责。

恋母情结是产生同性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母亲投入了过多精力,使一些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认同女性,甚至以女性自居。另一种情况,比如沈畅,母亲给予沈畅的关爱少,施加的压力过多,这使他对母亲所代表的女性角色产生疏远,在同性给予一些关爱的时候从感激到依恋,同时没有要求和压力的状态使他认同目前的角色,可以依靠男人,不劳而获。

另外一些特殊的经历对同性恋取向的形成产生潜在的影响,比如年幼受到异性伤害,或被同性引诱,潜意识中认同了同性恋。

同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需要一个“度”,既不能完全不知道孩子和什么人在一起;也不能因噎废食,将孩子封闭在家中,阻隔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关注孩子的伙伴,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