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自贡东北部最大的摩崖造像群——葛仙山摩崖造像

2025-09-24 20:36 来源:网络 点击:

自贡东北部最大的摩崖造像群——葛仙山摩崖造像

葛仙山摩崖造像位于自贡市大安区庙坝镇黄荆村,造像分布在沱江东岸龙门山脉边缘的葛仙山山顶石崖上,造像整体坐东向西。1988年公布为富顺县文物保护单位。山顶平台现存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塔、建筑基址等遗迹,当地传说此地为东晋名士葛洪修炼成仙之处。

据《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总录(自贡卷)》记载,葛仙山摩崖造像有龛窟20余处,与四川南部地区中晚到宋代的造像题材基本吻合。造像始凿于中晚唐时期,一致延续到明清时期。

葛仙山海拔480米,临江矗立,峻岭巍峨,古木参天,与内江市龙门镇隔江对峙。古时称此山为“西蜀名山”,传因东晋名士葛洪曾在此炼丹修道而得名葛仙山。后因明代礼部尚书李长春回乡,曾与地方文人在此喝酒斗诗而闻名遐迩。下午四点,从牛佛古镇直接导航大脚仙,二十多分钟已抵达山顶大殿的广场。

据传,明清时期葛仙山庙宇、道观多达30余处,最为著名的是葛仙寺(又名崇菓寺)。《自贡乡镇(街道)概况》记载,崇菓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坐东向西,背靠文峰,南北长30米,东西长70米,占地2800平方米,共三进二院。这组风化严重的“字库塔”和石狮就是葛仙寺(又名崇菓寺)明清时期的遗址。

沿着广场山顶步道向右不到百米,通往葛仙山摩崖造像的古道即呈现在眼前。

老庙石屋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不过满满的沧桑感,屋脊上是嵌瓷的“二龙戏珠”灰塑。

踏着石板古道向下几步,路边的岩壁上造像和题刻均已出现,正式开启探访葛仙山摩崖造像之旅。

此龛正璧和两侧璧各残存高浮雕束腰莲座一个,束腰处有卧兽。造像毁损,现代石像替代。

葛仙山千佛门(西门),为清咸丰年间为避太平天国之乱而建,临险修筑约3千米的寨墙,辟有5道寨门,现仅存千佛门(西门)和东门两道寨门。

寨门旁边是摩崖造像的集中地带,感觉稍微平整点的地方都能刻上造像,非常遗憾地是许多造像和题刻毁损特别严重。

此龛仅存造像轮廓三尊,中央主尊像座和身光。椭圆形身光,饰卷草、圆环、火焰纹,旁边有锡杖。

崖壁中部龛立像七尊,风化严重,细节不明。下方为竖长方形双重龛,正璧高浮雕坐像一尊,圆形背光。后代改修、妆彩,外龛左右两侧璧共有供养人附龛六个。

旁边的题记框,上下有装饰纹样,中间的文字漫漶不识。

1988年,富顺县文物保护单位阴刻在底部一块平整的崖壁之上。

文保单位题刻旁的龛相对比较大,宽有2米多,高近2米,80多厘米深,在葛仙山摩崖造像中算得上是一个大龛。

正璧中上部小龛内浮雕一佛二比丘三尊像,小龛四周内龛正璧和两侧璧浅浮雕罗汉像,共九排,姿态不一。

龛外侧造像部分风化,有少量题刻残留,细节风化不明。

崖壁下方三龛,虽有题记框,但内容漫漶不识,只有南侧一龛造像相对完整一些。

此龛应为葛仙山摩崖造像中最精美的佛龛,底部中央设坛,共有附龛六个。

中龛顶正中浅浮雕莲花一朵,两侧为系飘带的乐器,有琴、鼓等。

附龛的雕刻同样精美,可惜面部毁损风化严重,已经很难辨识。

内龛正璧中央上部高浮雕如来坐像三尊,正璧、左右两侧璧浮雕如来跏趺坐像若干,正璧十三层、右璧十四层,左璧下部被题记框打破,残存二层。

冬日黄昏,美丽的晚霞为葛仙山“人石大仙”更添光芒。

这块悬崖边的巨石,一侧为梯步,一侧为造像龛。相传,葛洪在此借石一步登天,飞身而去留下的脚印,故当地人习惯称此山为“大脚仙”。

中间深深的脚印正是传说中的“大脚仙”,据说脚印内长年盛有清澈的自然水,不知道是不是今年天旱已干涸。

悠悠沱江水由北向南绕葛仙山山脚而过,在此划出一道如虹的弧线。水随山转,将葛仙山三面缠绕,山恋水色,留下一路风光。

“大脚仙”石梯旁的龛,正璧高浮雕如来跏趺坐像一尊、两侧高浮雕胁持立像各一尊,正璧及两侧璧浮雕造像三排二十四尊,共计造像二十七尊。

近距离感受一些夕阳映射下的“人石大仙”

整个葛仙山摩崖造像群都集中在这处崖壁上,山顶还建有一处观景平台。

站在寨门之内,再次回望葛仙山摩崖造像群。

葛仙山造像上方的平台正是先前看到的老庙,建筑在平台上呈“L”形分布。

一座六角观景亭沧桑感十足,这应该是在过去的古亭遗址上重建的。

最后站在石栏边,远眺夕阳下庙坝沱江段的大美风光。

葛仙山摩崖造像有龛窟20余处,造像始凿于中晚唐时期,一致延续到明清时期。整体保存相对完整、规模较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沱江边的摩崖造像和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实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