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二战日本军衔实物收藏

2025-09-28 17:53 来源:网络 点击:

二战日本军衔实物收藏

日军称军衔为“阶级”,于明治维新期间实行军衔制。1870年12月,明治政府下令统一军制,于是日本仿西洋兵制,实行将佐等级制度,正式颁布军衔等级名称。

二战结束前,日军军衔也发生过一些变化:1938年(昭和十三年)之前,日军常服军衔使用肩章;1938年之后则使用领章(日本称为“襟章”),通称“九八式军衔”。日本陆军军衔分为长官(军官)、长官相当官(军佐)、普通士兵、专业士兵四类,其中长官分将官、上长官(佐官)、士官(尉官)三等九级,长官相当官分将官相当官、上长官相当官、士官相当官三等八级,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军士)、兵三等七级,专业士兵分准士官相当官、下士官相当官、兵三等七级。九八式军衔用领章代替了肩章,以明治四十五年制式肩章为基础,只对其形状做了变动: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统一为平行四边形,长40毫米,宽18毫米;下士官兵则为长方形(俗称“座布团”),同样长40毫米,宽18毫米。1940年,日军新增了兵长军衔并制定了相应领章,同时伍长勤务上等兵军衔被废除。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1943年日军对陆军军衔制度进行了较大调整:将长官改称“士官”,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合并原来各种繁杂的军衔并将其区分为士官、士兵两类;取消了监、正、官、工长等军衔称谓,统一军衔称谓;单独设立技术部军衔;将法务人员改为士官;将特务曹长军衔改称“准尉”,仍为一等判任官;增设兵长军衔,为一等卒。调整后军衔设置为:

士官共三等:将官——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士兵分三等:准士官——准尉;下士官——曹长、军曹、伍长;兵——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各个军衔领章的大小并无差异(均为长40毫米,宽18毫米)。1943年,日军对军衔标志同样进行了修改,军衔肩章大小开始有了变化,变化后的军衔通常称为“三式军衔”。将校、准士官的领章长度统一规定为45毫米, 宽度则各有不同:将官是30毫米,佐官是25毫米,尉官准士官是20毫米。与此同时,随着肩章的面积扩大,星徽也比之前更大了。下士官的领章规格为长40毫米、宽20毫米,士兵的领章与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保持不变,还是长40毫米、宽18毫米。关于星徽的排列,昭和十三年制式以前,星徽在领章上是等间隔排列,军衔变动时需重新购买领章。昭和十八年制式对此做了修改,星徽从领章的边缘开始排列,每升一级,则在其附近加上一颗星。

昭五式准尉肩章

昭五式少尉肩章

昭五式大尉肩章

昭五式肩章和九八式中尉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