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娘炮”之风当休矣?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2025-08-02 00:45 来源:网络 点击:

“娘炮”之风当休矣?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眼下,网上正进行着一场关于“娘炮”的大讨论,认为如今娱乐圈的男性越来越过于女性化。

9月6日,新华社发布署名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予以严厉批评。文中写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随后人民日报评论针锋对麦芒,表示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并称“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此后,众媒体纷纷站队:

半月谈刊文指出,以女性消费为主体的“男色经济”正在崛起,外表阴柔意味着力量在消逝?一些自媒体公号甚至喊出了《把这些娘炮们当成四害除了吧》、《少年娘,则国娘,中国娘炮风气越来越主流》。

持对立观点的媒体,如环球时报则刊文《男性女性化是个伪命题》。还有观点认为,将“娘炮”上升到影响国家审美安全的高度过于上纲上线,称“娘炮”代表着审美多元化,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

从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奶油小生和硬汉之争”,到近年来的“拯救男孩”的呼声,以及最近的“娘气”批判,关于“男性气质”话题的讨论由来已久。

梳理几十年来的大众审美趣味变化,不难发现,男性偶像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曾经, 高仓健、成龙型“硬汉”把控了主流审美话语权。如今,外表斯文、秀气的鹿晗、蔡徐坤型“花样美男”和被赋予了“血性”、“铁骨”特质的吴京、甄子丹型“猛男”,平分天下。

其实,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著名摇滚明星大卫·鲍伊就是这种风潮的代表人物。他留下了无数的经典音乐,黄家驹视他为精神偶像,张国荣致敬他的绝代风华,甚至在麦当娜和Lady Gaga的身上都能够看到他的影子……

同样,当年李宇春也因为中性的打扮备受争议。

社会对性别审美气质可以有主流设定,但绝不能走向极端。

这是“玫瑰男孩”叶永志,一个因为气质 “女性化” 被同学霸凌,最终在学校厕所死去的少年。他生前就读台湾屏东县,2000年4月20日早上,他在下课前5分钟提早离开教室去上厕所,之后被发现倒卧血泊中,送医后不治。

一个男孩被霸凌,遭受排挤、辱骂、殴打,很可能仅仅因为他内向、声音细、容易害羞、不够阳刚。那些施暴的孩子们未必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因为他们得到的教育是:对方是娘炮,不正常,他活该。

主流的审美、大人们的语言有可能就这样成为了某种“正义”,成为了暴力的帮凶。你永远不知道“娘炮”这两个字,会杀死多少温柔的好男孩。

人们之所以热衷所谓“男性气质”话题的探讨,与其说是呼唤“男子气概的回归”,不如说是对于健康、昂扬、阳光、向上等两性所共有的精神气质的高度认同,对于刚毅、坚卓、果敢、顽强、进取、担当等人类普世品格的执着追求。

文字编辑:赵旻

责任编辑:向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