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局:为何培养的学生难入企业“法眼”?

2025-08-02 15:26 来源:网络 点击: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局:为何培养的学生难入企业“法眼”?

校企合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当今教育与就业紧密相连的时代,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寄予了厚望。它旨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协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场景,掌握实用技能,从而在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职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更是其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

然而,现实却给这一美好的愿景泼了一盆冷水。尽管校企合作在政策推动和各方努力下不断推进,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一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

企业需求大揭秘: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的不同偏好

2025年2月23日,江苏淮安,“赢在新春 职引未来”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在迎宾馆举行

大企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追逐者

大企业,尤其是那些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往往有着较高的门槛和明确的偏好。它们通常更倾向于招聘毕业于重点高校的高学历人才,如本科及以上学历,甚至在一些核心岗位上要求硕士、博士学位。以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企业为例,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每年校园招聘时,目光大多聚焦于 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 。

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企业拥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资源,能够为新员工提供系统、全面的培训,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因此,它们更看重人才的潜力和可塑性,而高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象征。同时,大企业的业务往往涉及复杂的技术研发、高端的管理运营以及国际化的市场拓展,这就要求员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历上就处于劣势。高职院校的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相对有限。在面对大企业的招聘时,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因为学历门槛而被拒之门外,即使获得面试机会,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比拼中也难以与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竞争。例如,在一些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岗位招聘中,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对前沿技术的深入理解,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小微企业:实用型、即时型人才的渴望者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然而,它们的生存现状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平均生存时间较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求存。这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得小微企业在用人方面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

由于自身规模和资源的限制,小微企业更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即时性,希望招聘到能够立即上手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它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对员工进行长时间的培养,这就导致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求职者。以一家小型的软件开发公司为例,该公司可能突然接到一个紧急项目,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软件开发任务。此时,公司急需招聘一批熟悉相关开发语言和工具、能够迅速投入项目开发的程序员,而不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没有实践经验的新手。

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虽然也会有一些实践课程,但这些实践往往是在模拟环境中进行,与实际工作场景存在一定差距。当他们毕业进入小微企业时,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这与小微企业对人才的即时性需求相矛盾。此外,小微企业的业务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因为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需要员工迅速调整工作方向和方法。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时,可能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无法迅速适应小微企业的工作节奏和要求。

校企合作的困境剖析

图表:五部门鼓励智能制造、家政等领域开展校企合作

合作模式的局限性

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订单式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研发项目等。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诸多局限性,难以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

以订单式培养为例,这一模式旨在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常常出现企业参与度低的情况。企业往往只是在学生毕业前才参与到人才选拔环节,对于前期的教学过程缺乏深度参与,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这就好比工厂按照设计图纸生产产品,但如果设计图纸在绘制过程中缺乏关键的用户意见,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

再看共建实训基地,虽然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但在实际运作中,很多实训基地的设备和技术更新缓慢,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一些实训基地的设备甚至是企业淘汰下来的老旧设备,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实践,难以接触到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先进工艺,导致实践能力的提升有限。这就如同在一个装备陈旧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学生无法使用最新的实验仪器和技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会受到影响,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科研的方法和技能。

院校专业与企业需求的脱节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上,往往表现出滞后性,难以跟上市场和企业的快速变化。一些专业的课程体系陈旧,与行业前沿技术和实际生产流程脱节严重。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短短几年间,新的算法、框架和应用不断涌现。但部分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仍在传授过时的理论和方法,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对新技术、新应用的需求。

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远远不足,难以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和要求。例如,在软件开发领域,企业已经广泛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和云计算平台进行项目开发,但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却仍然侧重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和本地开发环境的教学,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学习和适应新的开发模式和技术环境。

企业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从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却并不明显,这导致了企业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在人力方面,企业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这不仅占用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进度。在物力方面,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习设备、场地等资源,承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风险。在财力方面,企业还可能需要支付学生的实习补贴等费用。一些制造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需要专门安排生产线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能。

然而,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却并不理想。学生实习时间较短,流动性大,很难为企业创造长期稳定的价值。而且,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并不会选择留在实习企业就业,这使得企业的前期投入难以得到回报。据统计,有相当比例的企业表示,学生实习后的留任率较低,这使得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时不得不谨慎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政策支持与保障的不足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如给予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落实力度不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导致政策难以真正落地生根,企业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支持和优惠。

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例,虽然政策规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但对于如何认定企业的合作行为、减免的具体标准和程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企业在申请税收优惠时面临诸多困难,无法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提出了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但在具体操作中,申请流程繁琐,审批条件苛刻,企业往往望而却步。

此外,政策对企业的权益保障也不够完善,当企业与学校或学生发生纠纷时,缺乏有效的调解和仲裁机制,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存在后顾之忧。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违反企业规定或出现安全事故,责任的界定和处理往往缺乏明确的依据,这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

过往合作不佳的阴影

部分企业在与高职院校过去的合作中,遭遇了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企业留下了负面印象,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信心。

一些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不佳,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无法胜任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还有部分学生违约率高,随意中断实习,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一些实习岗位上,学生可能因为对工作的不适应或个人原因,频繁请假甚至不辞而别,导致企业的生产计划被打乱,不得不重新安排人员接替工作。

另外,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如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实习协议执行不严格等。据统计,有近 40% 的企业表示,因为过去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再次开展校企合作持谨慎态度。这些过往的不良经历,如同阴影一般,笼罩在企业心头,使得企业在面对新的校企合作机会时,往往会犹豫不决,顾虑重重。

成功案例带来的启示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与电梯行业企业的合作典范

在众多校企合作的案例中,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与电梯行业企业的合作堪称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双方共建的 “一体三部四链” 电梯产业学院,构建了一种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在合作模式上,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和师资,打造了集教学、实训、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这种全方位的投入,使得学院能够紧密围绕电梯行业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工作。学院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共建的 “电梯产业学院”,双方围绕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共编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了校企人才流动。2014 年,三菱电梯华东培训中心在苏安院落成,先后为企业培训员工 2800 余人 ,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也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案例。

在合作内容方面,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开发,再到实训教学的开展,企业都深度参与其中。企业的技术骨干走进学校课堂,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的前沿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教师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学院还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通过这一系列合作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企业也从合作中获得了稳定的高素质人才供应,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合作还促进了区域电梯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成功经验总结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与电梯行业企业的成功合作,关键在于精准的需求对接、深度的合作模式以及共同的投入和参与。学院深入了解电梯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双方共同投入资源,打造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了教学、实训、研发、生产的有机结合。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的双向交流,促进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与共享,提升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这种成功的合作模式为解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其他院校和企业可以借鉴其经验,加强需求调研,深化合作模式,共同投入资源,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破局之路:如何让校企合作 “开花结果”

政府:加强政策支持与监管

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要明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项目优先审批等,降低企业的合作成本,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政府还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合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对合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合作不力的进行督促和整改。通过建立调解仲裁机制,当企业与学校或学生发生纠纷时,能够及时、公正地进行调解和仲裁,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学校: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及时淘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增设适应新兴产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需求。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成长。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将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价值链中。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就业机会。

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选派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参与人才培养,企业能够提前选拔和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总结与展望

创意配图:2025中国经济,股市,楼市,展望,GDP。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大企业和小微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兼顾。而校企合作在模式、专业设置、成本收益、政策支持以及过往合作经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合作的深入开展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然而,我们不能因这些问题而退缩。通过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与电梯行业企业的成功合作案例,我们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可能性。只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政府加强政策支持与监管、学校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就一定能够破解当前的困境,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深入、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出现,期待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校企合作迈向新的高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