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98年抗洪,群众跪下求解放军别往江里跳:家不要了,求你们别跳了

2025-08-30 12:41 来源:网络 点击:

98年抗洪,群众跪下求解放军别往江里跳:家不要了,求你们别跳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98年的洪水,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那年夏天,大雨倾盆,江河决堤,许多地方的村庄被洪水吞没。

人们站在堤坝上,看着滔滔洪水,绝望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候,一群穿着迷彩服的人来了,他们扛着沙袋,跳进水里,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洪水。

有人哭着跪下求他们:“家不要了,求你们别跳了。”可他们只是笑了笑,继续冲向洪流。

为什么会这样呢?

1998年的夏季,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连续暴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垮了堤坝,淹没了村庄。

那一年,洪水波及29个省市,受灾人口达到2.23亿人。

这场灾难的背后,有天灾的无情,也有人祸的隐患。

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出现,让雨季的雨量疯狂倾泻,而长江流域多年的森林滥伐、围湖造田,更让洪水肆无忌惮地侵袭了无数家园。

当洪水来临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成为了最后的屏障。

他们冲在最前线,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一道又一道“人墙”。

九江地区的决口封堵战,就是这场抗洪史诗中的一个缩影。

九江的洪水来势汹汹,决口处水流湍急,几乎无法靠近。

但解放军官兵硬是用肩膀扛着沙袋,一步步向决口逼近。

有2000多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洪水中,把石块和沙袋传送到决口处。

洪水拍打着他们的身体,泥沙刺痛着他们的皮肤,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附近的村民看到这一幕,哭着跪在堤坝上,喊着:“别跳了!我们不要家了!”可战士们只是回头看了一眼,然后继续冲向洪流。

在这场抗洪救灾中,有无数令人泪目的故事。

比如李向群,一个1996年入伍的年轻战士。

他本可以留在家里避开这场灾难,但他毅然选择回到部队,跟战友们一起抗洪。

在荆江大堤上,他一包包地扛着沙袋往堤坝上冲。

后来,他的脚被划伤,发烧好几天,但他仍然坚持不下火线。

最终,因为极度劳累,他永远倒在了堤坝上。

他的父亲李德清穿上儿子的迷彩服,接过了他的岗位,继续和洪水斗争。

还有董万瑞将军,作为南京军区的抗洪总指挥,他亲自坐镇九江大堤,指挥三万官兵连续奋战五天五夜。

他的儿子董三榕也是抗洪部队的一员。

当父子俩在堤坝上相遇时,没有一句寒暄,董万瑞只是冷冷地问了一些抗洪抢险的技术问题。

看到儿子对答如流,他点了点头,但临走时却说道:“看看你的手,还没我晒得黑。

把自己晒成这样,才算是合格。”

除了这些令人动容的故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牺牲。

洪水过后,仅南京军区就有60多位将军、1500多名师团级以上的干部奋战在第一线。

在那些日子里,30多万解放军和武警,500万民兵和预备役部队,成为了抗洪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皮肤被洪水泡烂,手脚被玻璃和铁片划伤,但他们没有退缩。

这场灾难也让人们深刻反思:天灾无情,人祸却更可怕。

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因为多年的滥伐大幅下降,湖泊被围垦成农田,水库和河道淤积严重。

洪水来了,原本可以依靠的天然屏障几乎荡然无存。

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洪水退去后,解放军撤离了灾区。

老百姓夹道相送,往军车上扔吃的、喝的,甚至拿出家里仅剩的鸡蛋和水果。

战士们挥手告别,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

这场灾难让人们见证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也让大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有人说,1998年的洪水改变了中国。

它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次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在那一年,解放军用血肉之躯守住了堤坝,而我们,也应该用行动守住大自然的底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