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何而起?

2025-08-02 15:42 来源:网络 点击:

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何而起?

今天咱们谈谈“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何而起?简单说,直接的起因就是越南入侵柬埔寨,而更大的历史背景,就是中美苏的大国博弈。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的称谓,因为中国认为是保卫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而越南认为,是为反抗中国的扩张而战,所以称为越中边境战争。国际上一般称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

“印度支那”(Indochine)这个名称来自法语,地理意义上就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中国与印度,所以就把处于中国与印度结合部的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称为“印度支那”。但是大约从30年代开始。民国政府认为支那带有侮辱性含义,并训示外交部一律拒收∶载有“支那”名称的公文。所以印度支那被改称中南半岛意思就是“在中国以南的半岛”。大致就是今天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缅甸、泰国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

而因为这个地区,除了泰国基本保持独立,缅甸被英国统治之外,越南、老挝、柬埔寨都曾是法国殖民地。加上法国从清朝租借的广州湾,也就是今天广东的湛江地区。所以法国所统治的印度支那地区,也被称为“法属印度支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属印度支那地区曾先后爆发过三次战争。第一次是1946年到1954年的抗法战争。第二次是1961年到1973年的抗美战争。而第三次就是1979年的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所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也被认为是“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

越南本属于汉字文化圈地区,中国古代称为“交趾”。唐朝时,设立安南都护府,因此又被称为“安南”。大约10世纪以前是中国领土。10世纪以后虽然独立,但属中国的藩属国。越南这个名称,来自清朝嘉庆皇帝。

在《嘉庆重修一统志》中有记载说:“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故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说的就是阮福映统一全越之后,选择弃用安南国号,请求嘉庆皇帝册封“南越”国号。但嘉庆皇帝觉得不妥,将“南越”改为“越南”,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这就是“越南”名称的由来。

大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法国开始进入越南地区。并为了与清朝争夺

越南的宗主权,与中国爆发了中法战争。而因为清朝战败,1885年中法签订《中法新约》,中国放弃了越南的宗主权。越南沦为法国保护国。1887年,法国又成立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将老挝柬埔寨也纳入其中。

1940年9月,亲纳粹德国的维希法国,默许日本进入中南半岛,与法国共同控制印度支那。这也成了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到1942年,日本实际控制了除泰国外的中南半岛全境。到
1945因为法国解放,维希政府被推翻,日本完全接管中南半岛,宣称“中南半岛”是日本保护下的“独立”国家。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以后,越、老、柬三国都爆发了革命。1945年9月,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河内宣布越南独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越盟”的全称是“越南独立同盟”。是1945年越共发起成立的反抗殖民统治,谋求国家独立的民族联合统一战线。

美国本来支持越盟抗日,但为了阻止越共控制越南,开始停止援助越盟,改为支持法国恢复其在中南半岛的统治。所以同年9月法军进占越南南部。46年3月法军又进入越南北部,同时扶持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在南越的西贡成立越南国,导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

1954年3月,北越取得“奠边府大捷”。7月签署《日内瓦协议》。法国撤出印度支那。老挝柬埔寨获得独立。越南以北纬17度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领导。南方由保大皇帝统治。当时约定,将于1956年7月,进行自由选举后统一合并。

但是之后属于冷战东方阵营的北越,属于西方阵营的南越,再次发生冲突。1955年美国支持越南越吴庭艳发动政变,废黜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国。结果导致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直到1973年1月《巴黎协定》签订,美国退出越战,承认北越也就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法律地位。南越的“越南共和国”灭亡,1976年7月越南宣布南北统一,定国号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也就是说越南从二战后,北越宣布独立,到1976年真正实现南北统一的大约30年间,进行了大约20年的战争。其中8年抗法战争,12年抗美战争。抗法是因为历史原因,法国不愿放弃其对印度支那的影响力。而抗美是因为冷战的需要,以及美国维护其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而中国因为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因素,两次战争都是北越政权的支持者。

而苏联一方面是因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企图拉拢越南牵制中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冷战原因,苏联也想以越南为支点,渗透印度支那,对抗美国在东南亚与西太平洋的影响力。所以虽然中苏对立,但中苏都参与了越战,援越抗美。而因为中苏关系敌对,所以中苏双方都希望在越南排斥对方的影响力。而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越南的政治权力高层出现了所谓“亲华派”与“亲苏派”的权力斗争。

简单说,越战之后,越南在完成国家统一之后,亲苏派的政治势力,掌握了国家权力。亲华派势力被边缘化。所以从国家政策层面,越南开始与苏联保持一致,亲苏反华。

柬埔寨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之后获得独立,并没有卷入越战。西哈努克的外交政策是“亲苏亲中也亲美”。在美苏中三大国的“夹缝”中寻求平衡。但是在美苏对立,中苏对立,中美也对立的三大互相对立的复杂环境中,完全平衡各方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其左右摇摆的外交政策,使反对派有机可乘,最后导致亲美的朗诺势力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政权。

“红色高棉”其实与越南共产党同出一门,都来自胡志明在香港成立的“印度支那共产党”。但是因为西哈努克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所以越南的策略是既承认西哈努克政权的统治,但同时也与反西哈努克的红色高棉有合作。而中国也同样是既与西哈努克政权合作,但也同时支持红色高棉的地下活动。

但是1970年,当朗诺势力推翻西哈努克,建立亲美政权之后,政治平衡被打破。西哈努克流亡中国。同时在中国的协调下,红色高棉与西哈努克结成“统一战线”,并于1975年推翻了朗诺政权,建立“民主柬埔寨”。

红色高棉亲华,中苏敌对,所以苏联反红色高棉。越南亲苏,所以越南与苏联保持一致,也开始反红色高棉。所以越南就又开始支持反红色高棉的政治势力,在越南建立柬埔寨流亡政权,柬越之间关系开始不断恶化,双方互相指责,冲突不断。因为苏联是支持越南反柬,牵制中国,而中国是支持柬埔寨反越,对苏反牵制,所以柬越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是中苏之间的敌对不断加剧,以及冲突的不断升级。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中苏冲突达到最高级别,随时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中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试图通过改善中美关系,联美抗苏。而同时也正是因为中苏关系的彻底决裂,也使美国开始认识到中国的价值。因为美国也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在冷战格局中制衡苏联。

所以从1970年10月开始,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并迅速升温。1972年的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美应该在72年内,完成中美建交。

但是苏联面对中美联手的不利局面,也开始出手,试图以改善苏美关系,阻止或至少可以延缓中美合作。因为美国的中美关系战略,是在美苏关系的背景下评估的,而当时因为美苏关系被优先于美中关系,所以虽然因为中苏关系紧张,导致中美关系迅速升温。但也是因为美苏关系缓和,又使中美建交受阻。

但是到了1978年,国际形势再次发生了变化。4月,苏联扶持的亲共势力在阿富汗发动政变,控制了阿富汗。5月,苏联进行洲际导弹试验。6月,越南加入经互会。1 1月,苏联与越南结盟 ,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苏联租用金兰湾海军基地,与岘港空军基地,并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岛的扩张。一个月以后,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扶持成立了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

简单说,面对苏联在越南与阿富汗的双面出击,美中都感到了压力。而因为苏美关系在此时从缓和又走向了紧张,所以中国再次在美苏对抗中变得重要起来。已经拖了7年的中美建交开始迅速启动。并在1978年的12月,敲定了所有细节,决定在1979年元旦,宣布中美建交。 根据目前解密的档案,1978年的12月4日,中美会谈最终确定了建交的所有问题。12月7日的军委扩大会议,中国就决定了要对越南动武。只不过当时的预定方案,在东西两线集结6个军,以边境地区的浅近纵深,县级城为目标,用3-5天时间歼灭越军1-2个师。目的是牵制越南,减轻红色高棉的军事压力。但是随着12月25日越南大规模入侵柬埔寨。到12月31日召开的军委作战会议上,作战方案被升级为9个野战军参战,攻击目标由县级市镇,升级为省会城市。作战时间延长到15-20天。目标是消灭越军3-5个师。

虽然目前对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美国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美国究竟有没有私下承诺, 如果苏联出手帮助越南,美国会不会援助中国?目前还缺乏信史依据。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披露过一个细节。1978年11月邓小平先生访问新加坡时曾提到,如果中国对越南动武,新加坡是否可以做做东盟国家的工作,至少可以保持中立不声明支持越南。

李光耀先生当时说,一个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停止对东盟国家输出革命,停止支持东盟国家的共产党的反政府活动。再一个担心就是苏联会不会出手帮助越南。因为《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是一项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其中明确包含军事合作条款并明确声明:一旦双方中之一方,成为进攻或进攻威胁的目标,缔约双方将立即进行协商以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对越南动武,苏联有义务保证越南的安全。邓小平当时的回答是:停止输出革命的事,回去就可以办。至于苏联,就是个王八蛋,我访美之后,一切就都有结果了。

1979年的1月29日至2月5日,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邓小平先生对美国进行了九天的正式访问。

一个星期之后,2月12日中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命令从2月17日拂晓从广西,云南东西两线同时发起对越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动用了9个野战军,29个步兵师,2个炮兵师,3个高炮师,以及铁道、工程通信各协同兵种,大约22万人,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起了突袭。越南方面大约有10万正规军,与15万民兵先后参战。

战争持续了大约半个月。3月5日,中国宣布已达到惩罚作战目的。开始陆续撤军。3月16日最后一辆军车,撤回中国境内中国宣布撤军完成。战争结束。中越双方都对外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中国与越南都没有正式对外公布战争伤亡人数。根据战后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工作总结》中的相关记载:中国方面,解放军加民兵共死亡6954人。受伤14800多人。但根据法新社报道,时任副总参谋长的伍修权先生,在接见法国军事代表团时,曾透露:中方大约伤亡2万人,越南伤亡大约5万人。

越南发布的中国伤亡人数是大约6万2千多人。其中4万8千多人阵亡。中国发布的越南正规军阵亡人数是,大约4万2千至5万7千之间。民兵阵亡大约7万人。

西方媒体的估算认为:中国大约2万6千人阵亡,3万7千人重伤。越南大约2万至3万2千人阵亡,3万2千人重伤。

根据新华社汇总的世界各国立场:明确支持中国谴责越南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柬埔寨。仅谴责越南的国家,也只有一个,就是朝鲜。对中国表示遗憾并要求中国撤军的国家有2个就是老挝和印度。既谴责越南也谴责中国的国家有3个就是瑞典,加拿大与新西兰。呼吁通过谈判解决冲突的,有丹麦,冰岛,埃及,孟加拉等9个国家;对中越都表示遗憾,希望越南与柬埔寨可以支配自己命运的的国家,有西德,奥地利,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等9个国家;要求中越同时撤军,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的国家,有以美国为首的包括日本,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6个国家。还有谴责中国支持越南的,以苏联为首包括了其大部分卫星国的大约17个国家。各国的立场其实既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也反映了第三对战争的基本判断。

简而言之,越南是中南半岛的最主要国家。由于历史,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中国始终支持越南的抗法抗美战争。但是因为苏联的介入,以及中苏关系敌对,越南选择与苏联保持一致。所以中国失去了在越南的影响力,但仍旧维持了在柬埔寨的影响力。越南亲苏就要反华,中国支持柬埔寨,所以越南也反柬。这既符合苏联牵制中国的目的,也符合其在苏联支持下,在中南半岛的扩张利益。而柬埔寨亲华就要反越中国支持柬埔寨,既是抵制越南的扩张,同时也是对苏联的反牵制。而中美联手对抗苏联,既符合冷战战略的需要,也符合美国维护其在西太平洋的影响力,抵制苏联渗透的需要。所以柬越冲突,并不仅仅是柬埔寨与越南的双边问题。中越冲突也不仅仅是中越两国的双边问题。其与中美苏间的大国博弈以及冷战的国际战略都密不可分。

1979年3月16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宣布结束。半年以后,阿富汗总理阿明发动政变。杀害了亲苏的国家领导人塔拉基,并寻求美国巴基斯坦与中国的支持。从目前解密的苏联档案来看,苏联认为这是中美联手在越南与阿富汗两面回击苏联扩张计划的一部分。但是苏联既不能承受失去阿富汗的风险。同时也需要给中美联手打击越南一个强有力的回应。所以在12月入侵了阿富汗。但是随后就陷入了美国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支持的阿富汗抵抗运动的游击战之中。

应该说,正是因为中美联手对抗苏联。使世界冷战格局的天平,开始出现了倾斜。可以说整个80年代,因为中越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使中美在建交之后,快速进入了将近10年的黄金时期。而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标志的中越10年对抗,以及援阿抗苏,不仅成了中美合作的促进剂,也有效的牵制了苏联在中南半岛与阿富汗的渗透扩张。

而10年以后,因为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中苏关系就又开始出现了转机。1989年6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党、两国关系从此正常化。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前提就是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1991年,中越两国也宣布结束对立,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