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吃了墨水?
到底是谁吃了墨水?
有朋友去嘉兴工作,参观南湖干部学院的时候看到了陈望道的事迹。
陈望道,建国后曾经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翻译者。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陈老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关于他吃墨水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陈望道就住在陈宅旁破陋不堪的柴屋中,里面有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既当书桌又当床。时值早春天气,还相当寒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漏墙向他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陈望道的一日三餐和茶水等,常常由母亲给他送过来。
为了让陈望道补补身子,有一次,母亲特地弄来糯米,包了粽子送来给他吃,还加上一碟当地盛产的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高声问他,还要不要再添些红糖,他连声答话:“够甜够甜了。”待到母亲进来收拾碗碟,只见他满嘴的墨汁,不由得哈哈大笑。原来,陈望道专心致志地译书,竟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粽子,自己却全然不觉。
就这样,陈望道以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进行翻译,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他送走了无数个漫长的寒夜,迎来了黎明前绚丽的曙光。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在分水塘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她记得明明是陈毅元帅啊,很疑惑,难道是穿越了,小的时候书上不是这样讲的啊。
我也很疑惑,也记得主人公不是陈望道,考虑到80后小学多是用的人教版教材,我们看的是一样的书,同一个故事,主人公都是赫赫有名的陈毅元帅。网上找了一下当年的书,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没错,就是这幅图,少年时代的记忆深深刻在脑子里。本着继续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其实有关喝墨水的故事版本还有很多。
故事的主人公,中国的古代有左思、王羲之、罗隐,郑板桥、戴震,近代有陈景润、王力,外国的有列宁。加上陈毅和陈望道,一共有十人。
1、最早的是左思。
史载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创作《三都赋》时,由于构思太专致,经常错拿两支毛笔当作筷子,吃起他妻子为他送来的饭菜,结果弄得满嘴墨污,也就是说他把一些墨汁随饭菜一起送进肚里去了。但他的《三都赋》名篇也由此而闻名于世。
2、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后人敬仰,小的时候,他在家中专心练字,他经常在家里的池塘洗自己的毛笔和砚台,池塘的水都被渐渐染黑了。
有一次王羲之在认真的练习写字,连丫头给他端来的馒头和蒜汁放在身边都没有发现,丫头嘱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让自己饿着,结果王羲之还是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边去,帮这个情况告诉夫人。
夫人听了非常担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为练书法走火入魔变得茶饭不思,随后伤了身子,就带着丫头前去劝说,谁知道王羲之正拿馒头蘸着墨水吃的津津有味。
夫人和丫头大笑,丫头说先生您有没有觉得今天的馒头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若有所思的说,这酱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来潜心写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当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没有察觉。
夫人赶忙上前夺过馒头,心疼的说,你的字已经那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废寝忘食的练习,王羲之说:“我的字都是模仿别人来的,现在我要创造只属于我自己的字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羲之终于让自己的书法自成一派了,他终于摆脱了模仿别人的烙印,成为被后人模仿的存在。
3、继续找,出场的是唐朝诗人罗隐,就是写“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的人。
奶奶所讲的罗隐的故事是这样的:罗隐小时候家里很穷,常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一次他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在吃年糕,他对自己的母亲说:我也要吃年糕。他母亲叫他好好读书,对他说:我去给你弄年糕。罗隐很听娘的话, 一边看书,一边不停地用笔写写画画。神情十分的专注。吃饭的时间到了,母亲搞来了年糕和一点糖放到他边上让他吃,可罗隐就是舍不得丢开手中的书。其实他的肚子早就饿了。他便一手拿着书,一手拿年糕蘸糖吃,可眼睛却牢牢地盯着书看。一会儿,母亲进来看到糖一点都没动,问他:“好吃吗”?罗隐说:好吃,糖也甜。看着他的嘴巴上粘满了黑乎乎的墨汁!母亲笑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志向,用心读书而食不知其味,会有出息。俗语说读书人“吃墨水”,大概也与此典故有关。(“吃墨水”的故事,网上版本有很多,各取所需吧。)
4、清代,有戴震先生。
据《戴东原先生轶事》记载:(戴震)年二十六,娶朱氏,尝读书至午夜,送粽糖以充饥。及毕,始知糖乃蘸墨而食,其专心致志,有若此者!
5、近代,是陈景润。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陈景润经常前往图书馆查找资料,有时一呆就是多半天。陈景润不但读了初高中的数学辅导书,他还阅读了大学的数学教科书。于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称呼陈景润为“书呆子”。就这样,“书呆子”的称号伴随了陈景润很多年,陈景润在工作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书呆子”的作风。从陈景润的照片中便可看出陈景润有着很严重的近视。如同陈毅吃墨水,王羲之吃墨水一样,陈景润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便是陈景润撞电线杆的故事,正是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才让陈景润成为享誉全球的数学家。
6、再就是,王力的故事。
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据其夫人夏蔚霞介绍,王力儿时也曾经误吃过墨水,情节也和上述两位的大同小异。那是一年端午,少年王力研读书本,母亲看到了既欣慰又心疼,便为他端去了粽子和蜂蜜,催促他早点吃。然而,王力却因为全神贯注,过了好久才觉得肚子饿了,就一边看书,一边吃粽子,一不留神就蘸到了墨水吃了起来。
7、国外,列宁的故事。
有一年,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关在一间狭小的单人牢房里。这房间黑乎乎的,只有一个窗户透进一点微弱的光。在这样的环境里,列宁仍然坚持学习和工作。他一边读书,一边秘密的写了不少传单和小册子,指导监狱外边的革命斗争。
列宁在监狱里写这些秘密文件,要是被看守发现了,就得延长期限。列宁想了个巧妙的办法。他把面包捏成 “墨水瓶”,装上牛奶,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字。牛奶干了,只要在火上一烤,字就会显出来。列宁写的时候非常小心,一听见门响,他就把“墨水瓶”放进嘴里大嚼起来。看守一天要来检查好几次从来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有一天,列宁在写给同志的信里很风趣地说: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 “六个墨水瓶”。
从中可以看出,关于吃墨水故事的版本真是蛮多的。
说了这么多,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武断的下一点结论。
1、左思的事情很难判断,左思的故事提到的人不多,网上搜索的来源只有一两个。如果真要下结论,可能是真的。原文说的是不小心用毛笔当筷子,把嘴弄脏了,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很高。
2、王羲之的故事有可能也是假的。网上有人说出自名人故事,这样的书很多都是胡编乱造的,放在名人身上会更有说服力。即便不是这样,看一下提到的馒头和蒜汁。馒头的发明者据说是诸葛亮,在古代无论是流传到山东(王羲之老家)还是浙江(王羲之主要活动区域),都不可能那么快,应该是后人的想当然。再就是给王羲之送食物的有丫头或者丫鬟,有书童,还有夫人,送的食物有的说是馒头,有说的馍馍。故事混乱,前后不一,加工的痕迹太明显了。
3、罗隐的故事,这是网上搜到的,流传不广。作者本人也说了,这个网上有许多的版本,是自己奶奶讲给他的,很有可能是把流传的故事放在故乡的名人身上了。这个故事大概率是假的。
4、郑板桥的故事,网上没有找到原文,只是有人提到曾经看过,我最近好像在某本书中看到过,只是不敢确定,没法子判断。
5、戴震的故事,有着明确的出处,是其后人戴清泉书中记载,可信度最高。我甚至怀疑,戴震就是所有以上以下大部分故事的原型。王羲之活动区域在今天的绍兴,罗隐是杭州人,戴震是大学问家,曾经在浙江活动过。当然不能说原型一定是他,但是有明确记载比道听途书生编硬造要好。
6、陈景润蘸墨水应该是假的,原文是“如同陈毅吃墨水,王羲之吃墨水一样,陈景润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便是陈景润撞电线杆的故事”。作者也说了,是有类似的经历,不是同样的经历,而且是撞电线杆不是蘸墨水。我推测可能后人知道陈景润是个书呆子,既然是书呆子,呆事多做一点无妨,把蘸墨水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7、王力先生的故事,属于私人回忆,不置可否,有可能发生。
8、列宁的故事应该可以排除,列宁是外国人,混淆的几率比较小,再就是是把面包捏成墨水瓶的形状,蘸字书写的材料是牛奶,跟蘸墨水的故事离着比较远。
9、陈毅元帅的故事大概率也是假的。本人虽然对伟人十分敬佩,但是大胆揣测这是张冠李戴。陈毅元帅也是党史上文武全才的人才,诗歌《梅岭三章》、《青松》都是其代表作品,所以附会者把故事按在了陈老总身上。这就跟华盛顿的樱桃树,甘地的草鞋,爱迪生机智救妈妈等故事一样,找个故事往名人身上按,平庸者担不起故事的分量。还有一个原因,可能陈毅跟陈望道都同姓,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以有一定程度的混淆。随着人教版教材的流行,这个故事进入了千万家。
其实关于陈毅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立即到一边专心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去了,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把刚蒸好的糍粑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条来,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大伙儿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而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从中可以看出,大体内容相似,但是细节之处有区别。前一版本是在自己家,吃的是饼和芝麻酱。后一版本是去亲戚家坐客,吃的是糍粑,亲戚在去送面条的时候发现了蘸墨水。不得不说,故事之所以出现不同,真的是为了“与时俱进”,糍粑南方吃的多,之前物流不发达的时候北方并不多见,我估计,北方的讲述者是不是为了让孩子听懂,把糍粑改成了饼和芝麻酱?毕竟,中国太大了,不仅南北习俗不一样,即便是北方,东北华北西北生活习惯都不太一样,比如说从四川火锅蘸料油碟最正宗,北方芝麻酱花生酱蘸一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然故事的细节可以改,故事的主人公可不可改呢?
10、陈望道的故事应该是真的。陈望道的家乡是浙江金华义乌,义乌产的红糖很出名。义乌红糖,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义乌红糖”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再这个事情是写入党史的,这个故事有“真理和信仰的味道非常甜”的寓意。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梳理,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有新材料的还盼望有方家指正。只不过有一个问题,古今中外尤其是吃墨水的故事这么多,为什么会成为文人的标配,难道要成为文人必须要“吃”点墨水吗?其实是有原因的。
一是,跟文化有关系,喝墨水是有文化的象征。我们常说,形容一个人有文化,叫肚子里有墨水,形容一个人没文化,叫胸无点墨。
据安广禄《趣话“喝墨水”》这篇文章,喝墨水最早的时候是一种惩罚,最后竟然成为文化水平高低的象征。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王朝(550-577年)曾明确规定,凡考试“成绩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书写不工整,或者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皇帝面前写错别字的都要受到“喝墨水”的惩罚。至于罚喝墨水的多少,则根据文章滥劣的程度来决定。南朝梁武帝就曾明确规定说,凡“书迹滥劣者,要罚喝墨水一升(相当于一大碗)。”《隋书·礼仪志》也记载,隋朝政府规定,士人应试时,凡考试成绩“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秀才、孝廉等会试时,监考官如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者,也要被叫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墨水一升。
十分有趣的是,唐代以后,许多读书人竟然不罚自饮,逐渐养成了喝墨水的嗜好。有诗为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的诗句,宋朝另一位著名诗人、词作者黄庭坚也有“睥睨纨绔儿,可饮三斗墨”的诗句,说的都是文人喝墨水的典故。
除了以上,还有经学大师郑玄的故事。
刘敬叔《异苑》记载:后汉郑玄字康成,师马融三载无闻,融鄙而遣还。玄过树阴假寝,梦一老父以刀开腹心,倾墨汁着内,曰:“子可以学矣。”于是寤而即返,遂精洞典籍。
还有一个原因,跟生活有关系。古代文人士子寒窗苦读,冬天有的时候砚台墨水冻住了,需要哈气化墨,笔头干僵了,需要用口水润湿,在这个过程中,跟墨水亲密接触是有可能的。这跟普通人不太相关,但是跟读书人高度相关,所以吃墨水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读书人,无他,跟墨水打交道的频次太高了,所以一不小心吃点墨水是非常有可能的。像现代人,油性笔这么流行,想吃点墨水都太难了。
花了很长时间,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参考了很多人的文章,有点求根究底了,弄清楚故事的主人公重要,因为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容不得一丝马虎。
但是弄清楚故事的主人公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学习,要学习的不是蘸墨水的这种行为,而是蘸墨水的精神。为了学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一丝不苟废寝忘食的精神,这是吾辈人应当学习借鉴和警醒的。
-
- 到湖南长沙吃什么?盘点20款来长沙必打卡美食,不容错过!
-
2025-08-15 16:54:25
-
- 西安各商超暂定营业时间!附:不出门线上购物全盘点!啥都能买
-
2025-08-15 16:52:10
-
- 乾隆的“白月光”,富察皇后!世间最美好的爱情!
-
2025-08-15 16:49:55
-
- 内娱10位美腿女明星,李宇春、周慧敏、郁可唯,个个堪称“腿精”
-
2025-08-15 16:47:40
-
- 抗日勇士方振武:面对日军拉拢他这么骂,面对国民党特务他这么骂
-
2025-08-15 16:45:25
-
- 他是两弹之父,功勋卓著,21年间奖金却只有20元
-
2025-08-15 05:14:43
-
-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韦玮:从“百灵鸟”到“女武士”的蜕变
-
2025-08-15 05:12:27
-
- 中美贸易战:八年交锋,世界经济格局重塑
-
2025-08-15 05:10:13
-
- 演员杨童舒:不追求名利,嫁圈外丈夫,如今一家三口幸福甜蜜
-
2025-08-15 05:07:57
-
- 突发!王健林、王思聪被列为被执行人,网友:又得罪了哪路英雄?
-
2025-08-15 05:05:43
-
- 中国版沉默的羔羊,云南连环杀人案鸵鸟肉事件
-
2025-08-15 05:03:28
-
- 法国悲剧女英雄——圣女贞德,位卑不敢忘忧国,她唤醒了整个法国
-
2025-08-15 05:01:12
-
- 刘招华:初中学历制毒31吨,被捕时笑称“我的毒品只卖老外”
-
2025-08-15 04:58:57
-
- 末代豫亲王将王府15万卖美国人,改建时挖出40万财宝,讨要时遭拒
-
2025-08-15 04:56:42
-
- 真心、用心、入心,北京卫视跨年之夜谱写深情乐章
-
2025-08-15 04:54:27
-
- 务实之选 深度评测雪佛兰赛欧3
-
2025-08-15 04:52:12
-
- 1908年,英国臀部连体姐妹出生,姐姐去世器官停止致妹妹一同去世
-
2025-08-15 04:49:57
-
- 文章保姆揭露:文章马伊琍离婚不止因出轨,背后竟另有“文章”!
-
2025-08-15 04:47:42
-
- 冯巩的六大徒弟:各个都是实力派,出名的可不止贾玲一人
-
2025-08-15 04:45:27
-
- 秦昭襄王 嬴稷
-
2025-08-15 04: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