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Hwa叔说广州」桥梁篇:海珠桥的岁月倾情(一)

2025-10-08 08:54 来源:网络 点击:

「Hwa叔说广州」桥梁篇:海珠桥的岁月倾情(一)

广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建,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的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生命河。

在珠江水上,勤劳的广州人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设一座座跨江大桥,逐步将隔离于两岸的人民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第一座连接广州“河南”“河北”的跨江桥梁——海珠桥的前世今生,带大家感受时代的风云变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海珠桥,已成为广州这座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它见证了广州的苦难和繁荣,记录了这座城市的重大历史。

不仅是广州发展的独特标志,更是每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印记,成为广州人心中独特的珍贵记忆和永恒的图腾。

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没有一座跨江大桥,两岸居民只能乘船来往出行。

我于90年代从湖南到广州工作,还听到年纪稍长的同事们喜欢说一句话“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

人们所说的“河南”,就是海珠区,以前“河南”地基本是农田,在那里生活的多为农民,而“河北”则是达官贵人居住居多,商业相对发达。

一江之隔,反映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因此被老广们得此戏言。

我来广州的很长一段时间,还看到“河南”大片的农田和果园。

谁能想到,仅仅二十年多后,“河南”的发展突飞猛进。

曾经贫瘠落后的土地已经变得美丽富饶、高楼林立、精彩好玩,就连曾经是广州工业骄傲的附近的广州重型机械厂、广州钢铁厂、广州造纸厂等工业厂区都变成了高档生活社区,不得不令人感叹时光的无穷魅力。

今天的海珠区,四面环水,还是广州最大的岛区,街坊生活乐悠悠、喜洋洋,叹茶逛街、购物健身,自在悠闲。

老一辈的那句戏言,如今真是非常“打脸”,早已过时,现在想要拥有“河南”一套房,可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

回到20年代,没有桥梁的广州,两岸交通不便,只能依靠小船来往。

珠江上聚集很多“疍家”,也称为艇户,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以船为家,世代以打鱼为生,而不在陆地上置业的渔民群体,他们在两岸间运载生活物资。

而人口财富高度聚集“河北”一隅,对于当时已成为南中国乃至东南亚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广州来说,是一个阻碍发展局限的问题。

南拓最好的办法,就是建造跨江大桥,把水上交通打通成陆上交通,人口和资本才能向对岸溢出。

1929年初,时任广州市长林云陔提议建桥连通珠江南北。

顺便说一句,林云陔,原名林公竞,字毅为,广东省信宜市水口镇大垌官岸村人,民国时期政治家。

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后留学美国。

1920年后,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广州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财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审计长等职,1948年10月病逝于广州。

林云陔从执掌广州市政大权到成为广东省主席,在广州致力于扩路修桥,使城市面目为之一新;在全省兴建工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他既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实际兵权,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时局中,见缝插针。

在陈济棠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抗衡之时,利用有限的空间,实施自己“实干”的事业理想,从而以“不多言”的勤勉实干的地方政要身份,为广州市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留名于历史,也算是生逢其时,是国民党高官中“风格至上”的人物。

在公开招标中,美国慎昌洋行取得承建权,并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

这座桥建设历时三年多,共耗资103万两白银,是一笔不菲的巨资,也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的一项重大工程。

这座“珠江第一桥”最开始被称为“珠江大铁桥”,后因临近“海珠石”,又有渔舟晚唱、珠江夜月等美景,正式更名为“海珠桥”。

大桥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15日正式落成通车。

当时的桥长180米,宽18.3米,为下承钢桁架桥梁,主引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靠近主桥第一、二跨为钢筋混凝土变高度简支T梁。

整个工程设计建设对标伦敦桥,采用开启式设计,中间的吊梁在大船经过时可以开启,开启和闭合一次约5分钟,以利于大型轮船从桥下通过。

这一中国罕见的开启式跨江铁桥设计,既能方便两岸交通,也能继续保持广州港的大型船只沿江直上白鹅潭、沙面,保证了珠江水运和港口船运的无缝对接。

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正式开通之日,两岸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不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市民,都想一睹大桥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桥落成时曾在中跨钢梁上镶刻有“海珠桥”三字,这三个字由粤籍著名书法家胡汉民题写,匾额“每字纵横十英尺,即署名二字,亦逾三英尺。”

其手书原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胡汉民,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

胡汉民出生于广东番禺,祖籍江西吉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 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

1936年5月12日(民国二十五年)胡汉民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广州,享年57岁。

为纪念胡汉民的贡献,国民政府将广州市永汉路改名为汉民路,新中国成立后改回永汉路,后来成为今天北京路的一部分。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台湾高雄市及新北市亦设有汉民路,可见胡汉民在国民党中的地位。

刚才说过,最初建设的海珠桥,建造者开创性地安置了电动拉锁,能够把中段桥身分别拉起来,开放上空,以利大船通过,这种孔开合的设计代表了近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最高水平,是民国广州政府最具代表性的市政建筑之一。

“七七事变”后,为侵占广州,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海珠桥及南北桥脚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区域,也是广州三大灾区之一。

1938年10月,日本军队侵占广州,海珠桥与这座城市一道,沦入日本帝国主义魔掌之中。

出于战略考虑,国民党广州警备司令部忍痛破坏了海珠桥的开闭部分,力图阻止日军船舰来往珠江河段。

尽管如此,贪得无厌的日军部队占领广州后,

竟然将海珠桥的开合机全部拆卸,运回了日本,从此海珠桥便丧失了开合功能,大型船只不能进入内港,只能停泊在黄埔码头。

被运回日本的海珠桥开合机,不知今天安放在哪里,能否有朝一日重回广州?

日军的破坏使海珠桥彻底丧失中段开合功能后,在以后的多次修复中也未能得以恢复,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此刻,我在想,不知老广铝业的优秀能手们,能不能在研究铝业材料、先进门窗过程中,用高度的智慧,弥补海珠桥的这一历史遗憾?

1945年,随着日军溃败、广州光复,海珠桥有过一段短暂的和平时光。

然而,国民党当局从广州败退前夕,眼看败局无法挽回,在撤离前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三总”口号,将海珠桥列入炸毁对象。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之战打响。

当日下午,在解放大军入城之际,国民党军人用了100多箱炸药将桥炸毁,当日17时50分,珠江上传来猛烈的爆炸声——曾凝聚广州人骄傲和梦想的海珠桥再次被破坏。

但是,爆炸并未如国民党所愿,海珠桥爆炸40分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先头部队进入广州市区。

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位于长堤的东亚酒店徐徐升起,广州就此解放。

1949年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新生的人民政府在没有外部援助,没有额外经费的困境下,毅然把海珠桥修复工程提上了议程,并由时任副市长朱光亲自挂帅,全力修复海珠桥。

讲到这里,我既为海珠桥的历史痛心疾首,又为她的今天欣喜无比,由于海珠桥的历史悠久丰富,有关海珠桥的故事太多,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对她的具体修复情况,我们还是下次再说吧,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