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2025-10-30 23:12 来源:网络 点击:

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每当看到这句话,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面,很快就会闪现出一个人的名字。

没错这个人就是一代文学家——周树人,也是鲁迅先生。

鲁迅是他在写出了《狂人日记》这篇引起热议的文章后,被大众最为熟知到的一个笔名。

除去文学创作之外,鲁迅先生还在翻译、美术等领域,有着一定的建树。

像鲁迅这样点亮了多种技能的人,通常家境应该会是还不错的,尤其是他还身处中国内外动荡的时代。

倘若没有一定的家底进行支撑,别说取得后来的成就,吃饱穿暖都是问题。

鲁迅就曾发出过:“穷人是真的穷,富人的穷,扫扫地缝子还能吃三年。”这样的感慨。

彼时的他家境已经衰败了,可日子与真正的穷人相比还是能过得下去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令其家族由盛转衰了呢?

1925年鲁迅在写自传的时候,提到在他13岁的时候,家里出现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为了躲避这场变故,鲁迅只好被送往亲戚家寄住。

对于这场变故到底是什么,鲁迅没有很直面地描述过。

但结合周氏家族的一些情况来看,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他祖父身上的一桩案子有关。

一、中进士获官职

从古至今“家族”这个概念,就一直深刻地烙印在国人的心中。

即便现在很多地方的普通大众,家族观念可能没那么强烈了,但如果身边的亲戚当中能出现一个有本事的人也会觉得与有荣焉。

鲁迅的家族当中,其祖父周福清就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勤奋好学的态度。

然后鲁迅是绍兴人这一点,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当时周氏家族在绍兴城里面也是比较有名望的,住的地方是由老台门、新台门、过桥台门,这三座台门组成的大宅院里。

所谓“台门”指得就是有着高台阶的大宅子,一道高高的台门隔开了门内门外两个世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台门里面进学的人,一般会被称之为“台门子弟”。

听着就能感受到是这个称呼是带有一丝尊重的,但也隐藏着一丝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隔阂。

鲁迅的祖父在三台门进学的时候,经常会利用私塾里面的时间差,到处去听先生讲课。

这样的求学精神虽然让他获取一个“收晒凉”的别称,但同时也让他在科举取仕这条路上走的也顺当了起来。

在中了进士后。进入了翰林院。

由于翰林院没有什么实权,所以鲁迅先生的祖父周福清就通过考试,获得了放官的机会。

在为官期间周福清的表现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的“包青天”,真的是十分地认真。

只要是碰上了有案子,从来不拖延时间,也不去讲当时清朝官场里面的一些“规则”。

可这般不贪财、不枉法的官员,在当时的官场里面是站不住脚跟的,没多久就被得罪过的上司给告了一状。

然而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之后,周福清并没有被完全地打击到。

不求财,也不枉法的他,偏生是非常在意家族兴旺的。

当初在他为官的时候,所在的新台门里面的家族就已经处于式微的状态了,好不容易自己起来了,又怎能轻易放弃。

于是哪怕是卖掉了一些田地,周福清也还是要获得一官半职。

1979年他成为了内阁中书,之后在工作上一直都兢兢业业的。

一直到了1893年才回到了绍兴,为去世的母亲守孝。

这个时候鲁迅已经有12岁了,彼时他的名字也不叫周树人,而是叫周樟寿。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当时已经有了秀才的身份。

这要是在一些普通的家族里面来看,成为秀才已经是可以的了。

但对于期望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周福清来说,儿子只有这样的成就显然是不够的。

二、科举舞弊引发家中混乱

在重孝的古代,为官者需要给自己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

这对于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科举、官场的周福清而言,空闲下来的时间就变多了。

可能对于一直忙碌着的人来说,就是不能太过于闲着了。

因为一旦闲起来后面可能就会有事发生,周福清会到家乡丁忧的次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

通常这一类皇家特殊的日子里,为了彰显皇权,也为了体现出所谓的与民同乐,朝廷会做一些施以皇恩的事情。

这一次的皇恩则是朝廷开了一份恩科,在慈溪六十大寿前一年也就是1893年的8月份,举行一次乡试。

听闻此消息之后别说是周福清了,周伯宜也十分地激动。

原因也很简单,从十几岁就考上了秀才之后周伯宜好似后续的动力不足了一样,考了好几次的乡试都未能通过。

如今能多一次机会肯定是要给把握住的,万一考上了就可以让只有鲁迅祖父这一位进士顶着的书香门第,再次焕发出新机。

原本周伯宜自己好好准备乡试也没有什么,考不考得中,至多只是家里人为考中开心,为考不中烦恼就是了。

可偏偏他的父亲周福清心里面想的就不一样了,觉得还是走一走后门更好。

之所以会这样做也许是因为被儿子接二连三在乡试上落败的,有了心理阴影了有一定的关系。

于是当经过了一番打听之后,发现在被朝廷安排到了浙江的主考官员,是自己的同年——殷如璋。

有着这样的一层关系在,周福清自然是不愿意错过了。

不管儿子周伯宜是不是能考得上,先做好一手准备再说。

可正是这个准备,不仅没有让周伯宜考中乡试,反倒连原本的秀才之名也被革除了。

就连周福清自己也未能幸免于难,被当时的皇帝——光绪帝,亲批判为了“斩监候”。

那么周福清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准备,会给周氏家族引起如此大的动荡。

原来为了能够避开周围人的耳目,周福清找了一个在外边看来,跟他并不熟悉的人去苏州给殷如璋送信了。

可没成想找到的这个据说是见过了世面的人,却捅了一个大篓子。

他将信给了殷如璋之后,在殷如璋身边还有副考官在的情况下,放大了声音索要回执。

被这人大声一喊之后,殷如璋自然不能将信件再私自留下。

还为了要避开是涉及舞弊的嫌疑,将信件给了副考官。

就这样在信件里面承若如果能给自己的儿子和亲友五人通关节,事后会付洋银一万的周福清被押进了府署牢狱。

实际上在科举中搞舞弊这个行为的,周福清并非是一个个例。

可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把舞弊的行为都给摆到台面上了,这也就不能当成是看不见了。

于是乎原本让周围的人感到羡慕的翰林之家,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囚犯之家。

不仅如此在得到舞弊行为暴露的消息之后,周福清趁着还没有官府的人过来抓捕直接潜逃了。

祖父逃走了,鲁迅的父亲也就是周伯宜被抓紧了监狱当中。

至于鲁迅跟弟弟周作人,则被送到了他们的外婆家中。

才十几岁的少年,就在此期间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三、父亲早逝家中衰败

周伯宜入狱的同时,身上原本的秀才名头也没有了。

于是哪怕后来从牢狱中出来,性情跟之前很不一样了,脾气暴躁了起来。

再加上身患疾病,整个人动不动就会发脾气,这让后来已经回到家中的鲁迅以及他的母亲等人都感到十分地担忧又害怕。

再后来周伯宜更是沾染上了鸦片,导致肺部有了严重的问题。

由于当时鲁迅一家的家境已经很衰败了,祖父后来自首坐牢,周伯宜本身也不是官员,所以只能找民间医生治病,没办法到官医局挂号。

尽管到后来有了当时的名医何廉臣帮忙看诊,但在1896年周伯宜还是没有熬下去,抱病离开人世。

这一年鲁迅也才15岁,就需要用尚且稚嫩的肩膀,为家中撑起一份力。

可是这个时候的家里,早就在之前给父亲以及祖父花钱疏通关系,打点牢狱里面的相应事宜之后没有多少财物了。

在周伯宜去世之前,家里就已经在靠着典当物品度日了。

作为家中长子的鲁迅,在一次又一次进入典当行的过程中被外人的看笑话的眼光盯着,内心也变多更为敏感。

如果只有外人的笑话,可能还不是很严重的心理伤害。

来自于家族内部的分裂与排挤,也许对当时年纪还小的鲁迅先生而言伤害性更大。

1897年在家族开会分房之后,到了鲁迅一家手里面的只剩下其他各房都看不上的了。

结语

从家境良好的翰林之家到最后落得一个典当度日,如此大的差距让鲁迅在后来的求学过程当中也更为奋进。

而苦难也让鲁迅在人间世态上有了与幼时不一样,同时也深刻的认知。

这为他后来走上了文学之路,也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参考资料:

上游新闻-读书公会 2022-10-04 《文史|为何鲁迅一生经历了无数次逃亡?》

北方网 2010-10-10 《鲁迅的祖父 周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