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经验 > 杂谈 > 正文

​德国四号坦克 德军装甲顶梁柱 默默无闻,冲锋陷阵,直到柏林陷落

2025-07-27 20:28 来源:网络 点击:

德国四号坦克 德军装甲顶梁柱 默默无闻,冲锋陷阵,直到柏林陷落

1934年1月,德国陆军武器组提出了「三号坦克做为主力,四号坦克做为支援的装甲战斗群」的作战构想,其中两种坦克的结构大致上相同,皆拥有五名乘组员和无线电方便通信,并将重量控制在24吨左右,它们的差别主要是在主炮方面。但由于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德国不能拥有坦克,所以四号坦克的最初开发代号是「中型拖拉机」,主要设计是作为支援步兵,并与三号坦克协同作战,所以搭载的是炮管较短但口径较大的坦克炮,主要弹种为高爆弹。

参与四号坦克的开发的厂商共有克虏伯 、莱茵金属 、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工厂股份公司三家公司。经过两年的测试后,德国军方于1936年选择了克虏伯)的方案, 1937年10月开始量产四号坦克。在设计过程中,四号坦克内部留下了许多未使用的空间,这对之后在改良、升级等的影响非常大,而原定计划中,悬吊系统是使用扭力杆承载系统,以提高乘坐的舒适性,但之后由于对于四号坦克有迫切的需求,只好改为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弹簧悬吊系统。

随着战事的发展,四号坦克也逐渐改良,总计分为A、B、C、D、E、F1、F2、G、H、J等10种型号,还有其他以四号坦克的为基础做直接改造(例:四号潜水坦克、指挥坦克、观察坦克,但此种类的数量较少。),或仅使用了底盘,制造出的各种衍生车辆(例如:四号驱逐坦克、四号突击炮、四号防空坦克、四号架桥坦克等,种类与数量都相当的繁多。),根据统计,四号坦克是二战中变化最多的车款。

在众多型号中,A型到C型为试验车种,并未大量生产,主要是作为培训装甲兵或训练维修人员。从D型之后才开始大量生产,到F1型之前,都是装备24倍径75mm坦克炮,主要的变化是在于装甲的增加,F1型为了东部战线而更换了更宽的履带。但到1941年巴巴罗萨作战时,德军发现短炮管不足以击毁KV-1、T-34等强力的苏联坦克。虽然原本在巴巴罗萨作战前,有计划要将主炮更换为50mm Pak 38 L/60的修改型,但之后放弃,在一番波折后,决定更换为75mm Kwk 40 L/43,并将型号改为四号F2型。

当1942年开始生产四号坦克G型后,它正式取代了三号坦克作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G型上,可以见到许多为了简化生产程序和增加防护力所做的改变,主炮也更换为炮管更长的75mm Kwk 40 L/48。到了1943年,德军原本打算停止四号坦克的生产,将生产力全力投入在五号坦克豹式上,但当时位居装甲兵总监的古德林大加反对,他认为此举将使德军有一天会毫无坦克可用,军方接受了他的建议,但在争论的四个月中,却大大影响了工厂的生产。同年四月,德军开始生产四号H型,除了将附加装甲统一为80mm外,还增加了抗磁性涂层、5mm的车身裙甲和8mm的炮塔裙甲,但却因此使车身重量增加至25吨,并影响了四号坦克的机动性。

但随着战事的演变,德军在各战线处于不利的状态,为了再次加快产量,德军开发出了四号坦克J型,其最大改变是将炮塔回转发动机拆除,并改为手动式,原本发动机的位置则做为燃料辅助槽,使续航力增加至320公里,并移除炮塔上的观测口及手枪射击口,车身的裙甲更换为铁网,并取消了抗磁性涂层 ,消音器也遭到废除,而履带的回轮也从四个减少至三个。在J型之后,虽然德军曾经尝试将豹式的炮塔连同主炮,一起安装在四号坦克的底盘上,但之后却以失败告终。

从四号坦克在战场的整体状况而言,它的火力、防护力、机动性在二战后期虽然比不上虎式、豹式等动物园系列的坦克,设计也较为老旧,但他在战场上的可靠度却大于上述的车款,从德军装甲兵赋予它「军马」一词,就可以见到士兵们对它的信赖程度。在维修方面,比起虎式,维修人员们反而比较乐于见到四号坦克,毕竟虎式不论是在耗费的时间与体力上,都会远大于四号坦克,同时,四号坦克也是德国在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共计8,525辆(但它并不是德国产量最多的装甲车辆,最多的是三号突击炮,总计生产约10,500辆。)

四号坦克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代表着德军装甲部队在二战中的历程,它在战前就被开发出来并量产,并参与了欧洲战线、北非战线、东部战线的各大战役,但它的身影并未随着纳粹德国的灭亡而消失在战场上。1965年,叙利亚将从法国获得数辆四号坦克并进行一些修改,但在之后在与以色列军的百夫长坦克的战斗中被击毁。还有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也曾使用从西班牙购得的17辆四号坦克。